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 张超
“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山楂陈皮美式、肉桂卡布奇诺……”北京同仁堂近期开了一家中医健康餐饮体验店,研发并推出添加中草药的咖啡。这家名为知嘛的体验店成了“网红”咖啡店,经常出现顾客排长队等候的现象。
专家表示,从中药凉茶、添加中药材成份的化妆品到爆款中药咖啡,这些都折射出中药材在非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可期,但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小心求证”,严格遵守规范。
中药材跨界餐饮领域实现“破圈”
“咖啡配枸杞,明天能早起。”这是位于北京东三环双井地区的知嘛咖啡店橱窗玻璃上的一句话。知嘛咖啡属于同仁堂健康新零售业务。走进咖啡店,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枣红色实木中药柜,还能见到一排排装着中药材的透明玻璃瓶。店面整体保留传统的中式风格,又有现代化时尚元素。门店共两层,一层为休闲餐饮区,设有堂食桌椅,销售烘焙面包、草本咖啡等;二层为诊疗区,设有中药房和理疗室,可以抓药,并提供针灸、按摩等理疗服务。
店里的咖啡师介绍说,中药咖啡是养生草本咖啡,做法是先将枸杞、益母草、罗汉果等养生中药熬好后,制作成中药浆,再根据医师给的配比,把中药浆添加到咖啡里。知嘛咖啡在北京已经有两家门店,每天基本能卖上千杯咖啡。
知嘛健康业务负责人俞睿璇说,未来会在全国布局实体门店,北京地区门店将达300余家,还将打造线上体验店,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其实,中药材一直在慢慢“破圈”。近年来,不乏有中成药企业开发化学药,转型生物药企业。一批中药企业也复制云南白药的成功经验,进军日化行业,产品包括牙膏、洗发水、护肤霜、卫生巾等,也有一批中药企业做化妆品、食品等。
图为知嘛咖啡店产品
“破圈”背后的中药圈内困境
从板蓝根到双黄连,从连花清瘟胶囊到抗疫汤剂,中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中药产业上下游市场持续火热,也在资本市场产生了不少投资机遇。然而,有专家认为应看到中药圈“火热”背后的发展困境。
“在没有突发疫情的条件下,中药材在医药领域基本上形成了阶段性的市场边界和市场顶层,这意味着中药材在医药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说。
中药材下游的中成药日子也越来越难。记者在万得数据查询2020年各家中药上市公司三季度报时发现,今年1-9月,部分中药企业未能挽回颓势,至少21家中药企业营收、利润率同比下滑。如康美药业(600518.SH)、东阿阿胶(000423.SZ)、通化金马(000766.SZ)、天目药业(600671.SH)出现大规模亏损,且利润降幅超过100%。
“中药企业应当力争做个多面手,需要通过多元化进入新的领域,开辟‘第二战场’,比如片仔癀、同仁堂等。”张永建说。
“破圈”前景可期,研发产品须“小心求证”
目前,中医药“破圈”主要集中在食品、化妆品、饲料等领域发挥中药材的特定功效。专家认为,每个领域的前景都值得期待,但每个产业都需有自己的规范,要严格管理中药材的使用,研发产品更要“小心求证”。
一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食品不得添加药品。然而,政策给中药材开了一个口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等规定了“药食同源”目录。“去年年底当归等6种中药材列入了食药物质目录,现在92种中药材允许饮食相关的开发。”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杨锐说,食疗药膳必需在有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诊疗、指导下进行。
二是用科技守住中药材的功效。传统的中药材行业也在经历技术变革,比如说中药材的提取、颗粒化等。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如海认为,消费者选择中药餐饮的第一需求一定是功效。中药材向非医药领域运用的过程当中,更加需要并依赖科学技术。
三是包容并蓄,拥抱互联网。张永建认为,中药走向非药领域的产品要做到“六化”:安全化、营养化、功能化、便捷化、个性化和精致化。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此外,产品要拥抱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达到资本、科技、品牌、营销等多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