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日本长期通过官方发展援助推动海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在东南亚基建市场投资规模大、经营时间长且利益分布广,是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在该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主要竞争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愈发活跃,日本竞争压力大幅提升,开始着力调整策略以确保竞争优势。与我“一带一路”倡议相比,日本基建出口战略重点从五方面着力增强日本在东南亚基建市场的竞争力。
一是注重主导制定基础设施投资原则及“国际标准”。日本在东南亚基建市场的竞争战略基于扩大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EPQI),突出基础设施的“高质量”概念,强调基础设施本身的经济性、安全性、强韧性、环境和社会友好性、对对象国的经济贡献等。
在推进EPQI的实践中,日本逐步确立起一套基建投资原则,于2018年左右提出“高质量基础设施原则”并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大力推广,具体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基础设施治理等方面。
2019年,作为G20轮值主席国,日本谋求主导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标准,倡议推出包括开放性、透明度、经济和债务可持续性等因素的《G20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原则》并在大阪G20峰会获得通过。此外,日本还特别注重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标准在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领域的应用。
二是参与构建排他性海外基建投资联盟。从2018年开始,日本逐渐调整其对华基建竞争策略,大力加强同美国、澳大利亚等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把高质量基础设施出口提升至国际战略层面并与“印太战略”结合。从外部提升自身基建输出能力的同时,通过排他性联盟下的紧密合作遏制我海外基建投资,维护其地区影响力。
作为美国的战略盟友,日本积极参与美西方主导的“印太战略”下的各项基础设施合作计划,特别是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达成合作。
此外,日本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美国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而该框架倡导基建合作“俱乐部模式”,对希望得到基础设施投资的国家设置了较高参与成本,排他性特征明显。
三是采取“差异化”战略,强化对象国对自身优势的感知。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黄继朝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兆源多年追踪分析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两位学者认为,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在实践中采取一种差异化战略,即有意识地与中国的成本价格优势相区分,突出其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叙事。
日本全面统筹和推进基础设施出口的最高机构——“经济协作基础设施战略会议”第26次会议报告甚至明确指出,以中国作为参照对象,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强项在于安全性、信赖性、效率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而要通过进一步发挥优势,谋求与竞争国的差异化。
四是基建出口项目投融资注重激发私人资本活力。日本基建出口资金主要源自官方发展援助(ODA)与私人资本的配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低息贷款已成为日本在基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调研了解到,2015年中国和印尼就雅万高铁签订相关文件时,印尼方面并不认为中国在价格上占上风,虽然中国高铁的造价名义上较低,但日本的融资更为优惠。据印尼媒体报道,印尼官员访日期间得知,如果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方案,项目总投资的75%可获得日本0.1%的低息贷款,还款期限40年,并有望获得10年的宽限期。算上融资成本,“新干线方案的造价居然比中国高铁方案低”。
日本强调“高质量”的差异化策略对资金支持的要求更高。为弥补公共财政资金不足,日本越来越多地采取公私合营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针对对象国的不同需求,激发私人资本的活力,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使具有较高公共性的基础设施项目能得到更有效的推动和实施。
五是基建出口战略嵌入并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作为“印太”概念及战略构想的重要提出者之一,日本一直试图引领“印太”战略发展。EPQI被认为是日本构建其“印太”秩序的重要基础。自民党经协基础设施综合战略调查特别委员会曾明确指出,日本向海外出口高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就是“强化外交”“与伙伴国政府和企业合作在海外开展高质量基础设施,实现‘印太’战略”“提升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其“战略性不可或缺”。
然而,随着同美、澳等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中达成更多合作,日本逐步在外交场合减少了对EPQI的使用。美国试图借Quad平台和印太经济框架取代东盟成为地区已成设置的主导者,而日本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美国发起的这些制度框架或引发东南亚国家高度警惕——随着日美基建联盟关系更加紧密,日本基建出口战略存在被美西方裹挟风险,通过海外基建投资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可能性增大。(执笔:张希、钟雅、张嫄、欧阳迪娜 参与调研:荣忠霞、章建华、彭昭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