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是东盟国家中与中国外交关系良好、交流合作频繁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文两国经贸合作快速拓展,“文莱—广西经济走廊”作为中国文莱合作的两大旗舰项目之一稳步推进。广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文莱—中国(广西)渔业合作示范区项目是“文莱—广西经济走廊”框架下首个落地项目,在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力推动下,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卓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广西海世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海水水产品养殖、加工、国内外销售业务,2009年开始建设离岸大型网箱,进行海水鱼类研发和养殖,是广西第一家规模化从事大型网箱海水养殖的企业。近年来,公司为了规避自然台风灾害,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发展计划,在海外寻找适宜发展海洋养殖产业的地方。自2012年起,经过在东盟多个国家的反复考察,最终确认文莱是最佳的深海网箱养殖地。文莱属热带雨林气候,海水温度常年恒定在28℃,且水文条件良好,水域无污染、无台风,非常适宜开展网箱养殖。但文莱当地养殖技术落后,渔业技术人员缺乏,外海养殖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当地存在强烈的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在国家有政策、文莱有需求、企业有诉求的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莱政府和广西海世通公司积极推动双边合作开展,通过多次交流洽谈,广西海世通公司和文莱方面达成共识,于2016年6月与文莱政府部门签署了合作框架性协议。在合作框架下,由广西海世通公司出资1000万在文莱投资成立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Hiseaton Fisheries (B) SdnBhd),从事海洋水产品的种苗繁育、养殖、收购、加工与销售业务。文莱政府批复给予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2000公顷外海海域使用权和22公顷育苗场加工用地及2公顷产品加工用地,同时将文莱国家渔业发展中心以较低租金提供给海世通文莱公司使用。
文莱—中国(广西)渔业合作示范区项目总投资1.3亿人民币,由一个中心和四个功能区构成,即水产科技联合研究中心、深海网箱养殖基地、饲料和产品加工基地、苗种繁育基地、仓储物流基地,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分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建成种苗繁育基地和海上网箱养殖基地,保障了养殖品种的保种选育工作。
二、主要做法及模式
文莱虽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渔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设施不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缺乏养殖技术等。海世通文莱公司在文莱政府授权下开展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并招募团队进行研发繁育工作,同时依托国内广西海世通公司多年养殖技术积累和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的合作机制,为文莱—中国(广西)渔业合作示范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养殖技术的本土化,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文莱海世通公司在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带到文莱,带动文莱渔业发展的同时,也把文莱的研究成果经验贡献给中国渔业,真正实现了互通发展经验,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文莱渔业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开展本地苗种繁育的基础设施。要在文莱进行渔业养殖首先需要建设相关繁育养殖基地。海世通文莱渔业项目主要由苗种繁育中心、深水网箱养殖平台和一个国际研发交流培训中心构成,其中苗种繁育中心和深水网箱养殖平台构成产业核心区,国际研发交流培训中心构成研发示范区。产业核心区主要包含亲本培育区、苗种饵料生物培养区、苗种培育区、大规模苗种培育区、商品鱼养殖区、产品加工区六个部分,亲本培养区提供催产孵化的鱼苗受精卵,饵料区进行饲料配套,苗种培育区、大规模苗种区分别对孵化后的仔稚鱼、大规模鱼苗进行培育,商品鱼养殖区进行商品鱼的养成,产品加工区完成从深水网箱平台处的“捕捞—运输—前处理—急冻—冷藏—检测—出库”流程。在上述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下,企业在文莱水产功能区组成了一个“原种—种苗—养殖—饲料—加工”完整的产业链。
大规格商品鱼深海养殖基地
二是依托国内企业技术积累,实现技术的本土转化。要在文莱扎根,除了完成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外,技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初期保证鱼苗进口的存活率,到后续养殖、繁育,都离不开技术支持。但文莱本土缺乏相应技术,又因文莱气候、水文条件与中国不同,所以无法将中国技术全盘应用于文莱。为解决这一难题,海世通渔业借助中国母公司的资源,多年来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等专业机构建立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多次邀请专家到文莱因地制宜地进行指导与培训,通过不断地技术调整,首次实现了鱼苗供给本地化,为当地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充分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当地渔业人才。渔业产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渔业人才。海世通文莱公司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文莱科研机构如文莱大学、文莱国家渔业发展中心、IBTE等,中国国内科研院所如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共同发起中文渔业科技合作平台。目前,公司与文莱技术大学、文莱大学和文莱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在公司的科研中心和养殖基地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公司技术人员被聘任为兼职教师,为文莱水产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公益服务。此外,示范区与国内的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了稳定深入合作,引入国内优秀人才入园进行共同研究,将国内的优良技术在示范区内进行转化落地,不断提升平台的研发实力,扩大平台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自2016年以来,为解决当地渔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海世通文莱开始针对本地及东增区赴文务工渔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多年来,该培训逐渐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并与文莱水产养殖发展中心、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文莱大学等科研机构达成共识,进一步提升培训层次和范围。
三、成效及展望
在中文两国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目前示范区建设进展良好,在文莱养殖领域也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本项目的实施在带动文莱渔业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带动当地渔业发展方面,海世通企业的入驻在文莱实现了三个“第一”:
一是第一次实现了本地化苗种供应。结束了文莱本国鱼类养殖苗种需要进口的历史,并成功开展了经济热带鱼类的综合人工养殖。二是建立了第一个外海海洋牧场。在文莱外海有关海域建设安装并投入使用了大型网箱24口、小型网箱178口,突破了文莱外海海洋牧场零建设的历史。三是第一次将海水养殖鱼类出口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主导型产业,在农业对外合作中起先锋作用。海世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外合作程度加深,作为“走出去”企业的典范,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从事本地人才培养等公益性活动,践行合作双赢理念,为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交流提供了成功案例,增强了主权国家间各经营主体开展合作、互利共赢的信心。
未来,示范区将以深海网箱养殖为先导,以品种选育、繁育为基础,以科研攻关为保障,以产业化开发为主线,建立起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养殖、饲料、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模式,带动制造、渔需服务、贸易和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完成加工厂、制冰厂设施设备的安装及运作,提升企业硬件运作能力。二是建立示范区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团队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人才引进培养制度,提升示范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建立政策咨询、投资分析、资金筹措、生产服务、风险防范、产品营销、技术标准、质量安全、信息联络等服务体系,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编写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炎天尧;案例材料及基础稿件来源:广西农业农村厅对外交流合作处、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