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曼谷分社记者 王腾
由中国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共同建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我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泰中罗勇工业园以产业思维服务中资企业赴泰国发展,已吸引230余家中国制造业企业、30余家商业配套企业入驻,累计为泰国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万个,成为中泰产能合作的典范。
图为泰中罗勇工业园
从“一抹黑”到“一站式”
华立集团在泰国设立电表厂过程中结识当地工业地产头部企业安美德集团,双方商定合作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总裁赵斌表示,建立工业园的出发点是“产业思维”而非“地产思维”,初衷之一就是为了结合自身“出海”经验,为赴泰中资企业提供助力,让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过程中少走弯路。
为了让出海中企不再“一抹黑”,泰中罗勇工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企业来泰国考察,到项目正式落地,再到工厂最终建成投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专门的中方人员为企业服务。在泰国相同类别、相同等级的工业园区硬件条件相差不大,但“一站式”服务是一项特色,因为本土园区缺少对中资企业的系统化服务。
入驻泰中罗勇工业园的豪迈泰国公司总经理邱金亮说,公司主营业务是轮胎模具,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并就近服务客户,豪迈公司2014年起赴泰开展业务。
邱金亮表示,泰国有很多工业园及私人出售的工业地块,但项目初期仍坚定地选择了罗勇工业园。除了看中优越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认可工业园的服务团队与商业配套。园区经常免费为入驻企业提供财会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并举办专场招聘会,一定程度上帮助在泰中资企业解决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障碍。
与此同时,泰国的零配件供应链也成为困扰豪迈初期发展的难题。“刚来泰国时,小到螺栓螺帽、润滑油都需要多方查找,对于生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邱金亮说,罗勇工业园与当地政府为入驻企业组织了多场供应链对接会,使豪迈获得了许多合作公司的支持。
赵斌表示,泰国零配件供应链不如国内完善,园区在尽力帮助入驻企业对接外部资源的同时,在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企业在园区内部形成了小的配套供应链,以缓解供应链压力。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邱金亮说,初来泰国大家语言不通、习俗不懂,直接套用国内管理模式遇到很大阻力。中泰团队从尝试相互了解,到现在的默契合作、共同提升,既依靠公司内部的磨合,也有罗勇工业园的支持。
“比如客户订单急,生产主管说,咱们再加班一小时,把客户的货发过去,在中国很少有人会拒绝,但在泰国很少有人会同意。”邱金亮说,在泰中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了解泰国的风土人情,积极倾听泰国主管和同事的想法,在中式管理与泰国思维之间寻找最优解,既要保质保量生产、也要兼顾泰国员工的工作幸福感。
为了帮助入驻企业的中方人员不做“聋子瞎子哑巴”、尽快完成本土化、实现文化融合,罗勇工业园园区办公室不仅开设泰语学习班,还专门总结编写了手册,以案例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泰国的风俗习惯、本地员工的工作风格。园区里还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组织中泰员工共同参与,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拉近了两国同事的距离、增进彼此了解。
践行社会责任是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化的重要一环。“除了企业自身发展,也要与当地和谐共荣,才能稳步向前。”赵斌说,罗勇工业园为本地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利税、培养产业技术人员,组织入驻企业一同为当地捐资助学、慰问敬老院、向医院捐献医疗物资。
从“一纸蓝图”到“现实画卷”
泰中罗勇工业园一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二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如今一区已开发至第三期,二区从今年起也开始招商工作。据赵斌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罗勇工业园进入发展快车道,70%-80%的园区企业是2013年后入驻的,入驻企业从2013年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变为新能源汽车、机械电子、医药等高科技行业为主。“这些企业无论在技术层面抑或产业结构层面,都为当地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作用。”赵斌说。
从20名员工到500名员工,从2000平方米土地到12万平方米土地,对于豪迈泰国公司来说,过去十年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根据企业规划,豪迈泰国新工厂将于年底启用投产,集团的机床、油气装备、空气压缩机等其他有竞争力的设备也在新工厂中预留了空间。
赵斌表示,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希望通过泰中罗勇工业园,助力更多中资企业赴泰国进行海外资产配置。未来,罗勇工业园预计吸引500家企业,为本地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最终成为综合性生态服务平台,为中泰两国经贸交流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