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长江横贯6300公里,孕育出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等各具特色又交融互促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为厘清长江文化脉络,揭示水脉背后的文明密码,近年来,长江流域沿线地区紧抓长江文化发展机遇,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文旅融合、长江文化与城市更新等,积极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
南京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关键承载区,同时也是当代长江文化的重要展示地。11月9日,以“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2023长江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八方学者相聚南京,共同解读万里长江千年文脉。会上,《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3》和《长江文化发展蓝皮书2022-2023》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发布,集中展现了长江沿线城市共同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成就。
重庆、武汉、南昌、九江等地正在加快行动。重庆依托三峡考古研究和保护成果,积极完善构建三峡文化历史序列,与湖北联合申报创建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武汉通过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完善长江文明馆等标志性文化空间,打造“长江文明之心”;南昌加快完善汉代海昏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建设;九江加快推进浔阳江最美长江岸线提升改造、瑞昌铜岭铜矿遗址保护修复……
聚焦长江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沿线地区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推动绿色发展。西藏那曲、青海玉树、四川宜宾、重庆等长江上游地区通过源头保护,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岳阳、武汉、九江、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推进特色景观升级改造,建设沿江生态廊道,将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提升滨水岸线活力,厚植生态优势。
为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沿江城市积极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武汉打造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并在巩固“知音号”品牌基础上,在城市衍生品、文化演出、戏剧教育、婚典、大型活动等方面创造品牌;江西推出长江—鄱阳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支持鄱阳湖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安徽、浙江以重点城市为依托,着力打造长江文旅项目……其中,在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中,南京、马鞍山、武汉均有多处文旅资源点入选。(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