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写在安徽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之际

2024-01-06 10:46   新华丝路  

“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

新年伊始,一条供水“大动脉”从舒城县龙河口水库出发,翻山越岭52.66公里,直抵合肥!汩汩清泉喷涌而出,流进千家万户,成为合肥的“发展之源”,百姓的“幸福之源”。

从龙河口水库到龙河口引水工程,跨越半个多世纪,作为淠史杭工程的延续,前人艰辛创业打下的深厚“家底”,正在为合肥特大城市的发展延续“水脉”。历久弥新的淠史杭精神,在接续奋斗中传承。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把六安之长与合肥所能结合好、把人文相亲与地利之便结合好、把转型之机与配套所需结合好”……合肥与六安正不断提升同城化的质效和水平,打造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样板区、示范区。

源头活水——特大城市水资源配置的关键一笔

龙河口水库生态美景

对作为特大城市的合肥而言,龙河口引水工程有着怎样的意义?

合肥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城市,全市多年平均(1956年——2016年)降水量1037.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38.85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738.35亿立方米)的5.3%,居全省第7位。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合肥的人口数量计算,合肥市人均水资源量415立方米,仅为全省均值(1210立方米)的34%、全国均值(2004立方米)的21%,是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低的地级行政区之一。

为应对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合肥市实施了淠史杭引水工程和驷马山引江(“江水西引”)工程等调水工程。

“城区人口和高新产业快速集聚,对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城市用水主要依托淠河灌区,优质原水来源单一。

2019年、2022年,罕见旱情导致淠河灌区上游水库来水急剧减少,供水形势严峻,为保障用水,合肥从长江反向提引水源,经驷马山引江水道和滁河干渠,历经172公里,经过8级泵站层层提水,累计抬高水位38米,最后进入大房郢水库。“此举耗资大,效率低,非必要不轻易启动。而从龙河口水库引水,大别山东麓的清水将直接入肥,水质水量得以充分保证。”该负责人说。

龙河口引水工程向合肥市输水设计规模为45万立方米/日。按照估算,这能为合肥每年新增约1.2亿立方米原水,将大幅提升城市优质饮用水保障能力;全面优化全市供水格局,实现城市水资源多元化配置。

清水引流,泽被民生。来自龙河口水库的优质原水,在肥西县磨墩水库中转调蓄,经磨墩泵站加压,与配套原水管连接,引入合肥市七水厂和八水厂,保障服务合肥政务区、高新区、经开区及肥西区域。

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是《合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一部分,将有助于保障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对水的需求,提升合肥市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统筹“江、巢、淠、淮”四大水源,构建科学合理、互联互通、优水优用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助力合肥市打造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据合肥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市多年平均引调大别山优质水资源7.6亿立方米,其中合肥城市供水八成以上通过淠史杭工程的淠河灌区输送。“龙河口引水工程的建成,为合肥开辟了一条新的优质供水水源,科学合理、互联互通、优水优用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正在形成。”该负责人介绍。

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城市发展格局。近年来,合肥市以未雨绸缪的科学态度,不断完善全市水资源多元配置与保障体系,为“百万市场主体、千万实有人口、万亿GDP”提供坚实支撑。

几乎同时,2023年12月26日,巢湖市长江供水项目全线贯通。此外,正在加快建设的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将在合肥境内留下3座“分水口门”。“我们不等不靠、超前谋划,加快推进管道、渠道、输配水管网以及水厂等配套工程建设,确保主体工程建成后尽快通水发挥效益。”合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合肥市将实现“两源一备”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水动力”。

红色血脉——淠史杭精神的时代回响

丰乐河泵站

筚路蓝缕,战天斗地,谱写堪称奇迹、代代传颂、年年受益的治水史诗。

时针回拨。1958年起,皖西人民历时14年,日均投工50万人,建成了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固定渠道绵延2.5万公里,覆盖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水生态系统——淠史杭灌区。

龙河口水库,正是当时淠史杭工程的关键节点。来自舒城、庐江两地的近10万民工,肩挑背驮,手拉人碾,历时11个春秋,用汗水甚至生命构筑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土石大坝。

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隆冬时节,站在龙河口水库大坝远眺,烟波浩渺,碧波荡漾。龙河口水库水量充沛,总库容9.0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常年为国家级Ⅱ类;地理区域优势明显,具有同时向合肥市及六安市舒城县域供水的有利条件。

水是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高质量建设合肥,水的地位举足轻重。”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2年,为了解决合肥水源单一的问题,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合肥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前瞻谋划,会同水利专家提出了自龙河口水库引万佛湖水入合肥的大胆设想。

“跨市调水,一脉贯通两地情。”2021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批复同意龙河口水库引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正式宣告这一重大战略性调水工程尘埃落定,从“一纸批复”步入正式实施阶段。

作为合肥市迄今原水管道最长的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龙河口引水工程调水起点为舒城县龙河口水库,终点为肥西县磨墩水库。工程总投资15.61亿元,管道总长52.66公里。主要涵盖取水口、引水隧洞、加压泵站和管道等建设内容。

2021年10月20日 龙河口引水工程举行开工动员会;2022年5月18日,总长319米的取水口围堰顺利合龙;2023年6月27日,安徽省首条内衬钢管引调水落花冲隧洞顺利完工;2023年9月20日,丰乐河泵站建设完成;2023年10月30日,52.66公里原水管道完工;2023年11月25日,龙河口取水闸室完工;2023年12月20日,龙河口引水工程全线完工……

十一年磨一剑,参建各方赓续弘扬新时代“龙河口精神”,抓细节、建精品,环环紧扣、步步落实,攻破一个个难关,曾经的“大胆设想”成为现实。

如今,龙河口水库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润养着一方百姓。

一水情长——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肥西磨墩水库全景

共饮一方水,发展一体化。

合肥与六安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相通,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联系最紧密、经济互补性最强、人文交流最密切、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

伴随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每天将有15万立方米的优质原水流入舒城县,该县现有水源地将转为备用水源。

以水为纽带,合肥、六安正加快环境共治、产业共谋,形成流域一体化发展和保护的格局。

目前,合六两地已建立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通过设立生态补偿金,以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利益关系进行调节。该机制实施以来,六安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共绘协调均衡的国土空间布局,共筑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共促资源共享的创新驱动发展,共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共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环境,共享便捷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双方将不断提升同城化的质效和水平,打造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样板区、示范区。

就在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支持六安与合肥同城化发展。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饮水思源、共建老区,合肥与六安正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纵横捭阖,领军破风。(程士华、李晓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