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亚欧总分社记者 华迪、刘恺
人文交流是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自2012年12月成立以来,演出、展览、讲座、推介会、培训班和电影展映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日益成为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发展的窗口和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作为分支机构的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发挥着独特的中国文化传播作用。记者最近走访发现,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在当地开展有多项活动,在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中俄人民友谊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未来可在本地化方面有更多作为。
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文化活动立体丰盈
在记者的日常工作中,来自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各类邀请层出不穷,不仅覆盖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情推介、文化展示、思想交流、教学培训、信息服务”等职能,而且日益成为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发展的窗口和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常年开设的汉语、工笔、写意、书法、围棋、中国舞、厨艺、武术等中华文化培训班备受当地民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参与其中的俄罗斯民众达1万多人。在活动现场经常能看到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也有不少孩童面孔。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每年举办七八十场形式多样的演出和展览等文化活动,直接受众达上万人次。2023年5月在文化中心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茶艺展示、非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云南风光图片展、云南旅游推介等精彩活动吸引了大批当地民众。这一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还首次走进俄最高立法机构——俄联邦国家杜马,俄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向全体议员介绍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以及他们带来的中国茶和中国文化。
上个世纪,《办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前苏联电影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近几年,中国电影快步走进俄罗斯电影市场,成为一种新现象。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除定期进行电影放映外,还通过举办“中国电影周”向当地民众推介中国优秀电影。2019年2月“中国电影周”期间放映的《心理罪》、《闪光少女》、《功夫瑜伽》等8部中国电影,吸引了200余名当地各界人士前来观影。2023年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恢复每周一场的电影放映,首场《流浪地球》放映报名火爆,预告发出后名额很快便被抢光。俄连锁影院“莫斯科电影”总经理莫克里茨卡娅介绍说,包括《流浪地球》在内的中国优秀影片,受到了俄罗斯民众的热烈欢迎。
除了上述文化活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还陆续举办“今日中国回顾与展望暨阅读中国栏目开播仪式”、“汉语桥”比赛、“寻美之约”俄罗斯专场文化沙龙等活动,每年举办文化旅游周,通过人文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
图为2023年9月20日中国一带一路网(俄语版)推介会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发挥独特传播作用
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的分支机构,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家中国共产党党史常设展览馆。2016年,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副主席诺维科夫,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副主席阿尔希波夫,俄国家杜马金融市场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库明等俄罗斯政要和友华人士都是这里的常客。
自成立以来,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围绕打造海外红色教育基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民族盛装”图片展、“新中国,新世界”摄影图片展、2023欢乐春节过大年等多项活动。展览馆所在地莫斯科市五一乡的乡长卡姆涅夫说,“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和平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封立涛介绍说,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3万余人次,其中俄罗斯观众占近半数,这里已成为中俄友好合作的象征,发挥了独特的传播作用。
展览馆还发挥联络优势,造福当地民众,如为地方省市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系牵线搭桥,联络中国建设银行莫斯科分行为当地自闭症儿童康复院和聋哑儿童康复院捐款,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公益项目帮助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以文化搭台,促进各方协作发展,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评。
除了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这一与众不同之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紧扣数字时代脉搏,积极打造多媒体传播平台。开通中俄文官网及活动自动报名系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年轻人的参与度。二是积极扩大当地朋友圈,推动文化中心活动走出去,既面向普通民众深耕厚植,也面向俄罗斯官方高层开展活动。三是高度重视媒体渠道建设,提高文化中心和活动的曝光率。四是除了参与文旅部在海外中心开展的“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旅游文化周”等全球联动项目,文化中心还自创了“品读中国”系列活动 、金秋艺术节、“图书馆之夜”和国画大赛等自有品牌项目。
针对文化中心的后续发展,封立涛建议可在本地化方面有更多作为。其一,在活动前期策划上,国内团组要尽可能提前沟通,根据当地条件来设计项目内容,做有针对性的活动准备。其二,培养友华力量要从年轻人抓起,活动设计要多面向青年和少年群体。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应重视对学生群体的推广工作,培养对华友好群体的后备力量。其三,以文化中心为根据地,主动出击。活动不一定局限在文化中心内,可以走出去利用当地平台和宣传渠道,借力他们的粉丝群体和影响力,扩大受众范围。其四,互联网是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可由当地雇员负责新闻媒体联络,采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闪、短视频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提高更新频率,加强互动,让中国文化“活起来”、“炫起来”。还可以与当地网站合作,把活动拓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同步线上比赛、直播、在线对话、设立分会场等,让莫斯科以外地区的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俄罗斯民众也有机会参与其中,可大大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