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分社记者 李卓群
19日闭幕的第37届非洲联盟(非盟)首脑会议,主题是“培养适应21世纪的非洲人”。新当选非盟轮值主席、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在峰会开幕式上说,非洲是全球最年轻的大陆,拥有丰富的劳动人口,但目前非洲人才素质与发展需求不匹配。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说,成功的教育将为减少贫困、建设繁荣的非洲贡献力量。
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历来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中国企业在非承建项目期间的人才培养和技术赋能等,为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能支持。非盟委员会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与矿业委员阿尔伯特·穆昌加说,中非教育合作推动了非洲人力资源进步,促进了非洲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期待在《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框架下取得更多成果。
非洲亟需教育提升实现人口红利释放
非洲的婴儿潮席卷而来,为地球上最年轻、增长最快的人口提供动力。非洲大陆的平均年龄是19岁,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这个数字是28。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3个要素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非洲大陆的工业化发展一直在求索的道路上,巨大的人口增长趋势是其重要基石。除非洲之外,全世界的劳动人口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基于部分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预判出非洲劳动人口数量背后蕴含着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口红利。
2023年非洲大陆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但有近74%的人口集中在没有工作能力的儿童和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青壮年中。这些青壮年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尽管非洲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但人口红利得不到充分释放,无法带动工业化发展和经济转型。
青年教育不足和高失业率是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面对非洲急剧增长的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急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人才,释放人口红利。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和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人口数量向高质量劳动力的转换,成为非洲各国开展国际合作中首要关注的问题。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多点开花
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历来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鲁班工坊”是中国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倡议中关于能力建设合作的一部分,旨在着力培养当地职业人才。作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鲁班工坊”在填补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空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自2019年3月非洲首家“鲁班工坊”落地吉布提至今,中国已在肯尼亚、南非、马里等14个非洲国家设立16家“鲁班工坊”。中国还将职业技术培训与中文教学结合,开办职业特色孔子学院。例如,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倡导“技术+中文”的双向能力培养。
图为在卢旺达北方省穆桑泽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卢旺达鲁班工坊揭牌仪式
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和非洲急需青年技能培训的大背景下,中非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逐渐呈现出注重职业培训的倾向,中方高职院校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非合作职业院校既面向非洲民众开展上岗指导和技能培训,又设置贴近本土社会需要专业,为非洲民众提供正规教育以提升其学历层次。中非院校间交流合作由来已久,中非职业教育联盟2023年起参与了坦桑尼亚、卢旺达、埃塞等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和修订,完善当地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体系,助力提高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
中国企业在非洲多国启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等人才培养计划,为许多非洲青年提供学习尖端技术、创业经验的机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职教联盟模式:2018年1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以及中南两国相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企业等5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2020年11月,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该联盟依托长期落户湖南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湖南自贸区和湖南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三大平台,目前已拥有国内优质职业院校49所、中国路桥集团等对非合作龙头企业49家、三甲医院3所、非洲湖南商协会4个等成员单位;2021年5月22日,中非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联盟成员单位包括70多家中方高职院校和企业机构,以及20多家非方高教机构,进一步形成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地方政府对非合作的“集聚效应”。
落实《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助力非洲发展
在去年8月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中方为规划好下阶段中非务实合作、助力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事业步入快车道提出3项举措,其中包括《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本届非盟峰会的主题与中国去年提出的‘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不谋而合。”非盟反腐败咨询委员会报告员玛尔特·多尔卡古姆·布拉兰加说,中国在非洲援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料,为高校学生提供奖学金,有助于非洲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强调,中国和非洲发展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规模巨大的人口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人才红利”助力本国现代化发展。中国将同非洲继续加强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等能力建设合作,包括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和“一带一路”教师成长计划,每年为非洲职业院校培训500名校长和骨干师资,培养1000名非洲本土中文教师;通过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1万名本土复合型人才;开展非洲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未来三年支持300名非洲青年科学家来华。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非中能力建设合作将中方优势与非洲劳动力资源禀赋相结合,为非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喀麦隆中等教育部中文教育总督学杜迪认为,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既能帮助非洲年轻人和求学者提升个人能力,还有利于在中国发展较快的领域向非洲国家进行实质的技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