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进出、班列疾驰,海洋运输与铁路货运每日在繁忙的连云港港交汇,彰显“流动的中国”奋跃向上的力量。新亚欧大陆桥起点处就在连云港港区——矗立的雕塑,以船锚和铁轨相连的姿态,携手见证海陆交汇点上,一座东方大港的崛起,一条亚欧经贸循环“大动脉”的畅通。
世界目光聚焦连云港
全球商品汇集,五颜六色的集装箱络绎不绝地通过铁运、海运来往各地。与世界经济融合互动,是日新月异的连云港港每天必行之事。
在集装箱码头,矗立着一座船锚雕塑,在它的脚下,两条铁轨笔直地向西延伸,这是一段漫长道路的起点,也是一个梦想的开端。这就是新亚欧大陆桥0+000KM坐标,寓意“铁路与码头在这里交汇”,也意味着新亚欧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衔接。
在雕塑的后方,停着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功勋火车头”。1992年12月1日,正是这个火车头带动首个国际班列离开连云港,驰骋在新亚欧大陆桥上,将东亚、中亚和欧洲紧密相连。
“可以说,这个坐标见证了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历程,代表了连云港对外开放的城市形象。”作为当年雕塑的主创人员之一,原市文化局副局长赵鸣打开了话匣子。
1992年10月,当时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赵鸣,接到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将于当年12月举行的新亚欧大陆桥开通仪式设计、制作一个标志性的东西,用作对外宣传。
翻了翻日历,还剩不到两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赵鸣理了理思路,通宵达旦学习关于新亚欧大陆桥的知识。“当时,世界上已经有西伯利亚大陆桥、北美洲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其实已经于1990年试开通,不过还没有开通洲际货运,‘多式联运’这个词在当时也是没有的。”赵鸣说,明确分工后,确定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化局设计画稿,连云港港务局负责建造。
“我当时反复思量,认准一个思路就是海铁联运,连云港既有海运,又有铁路,货物从船上下来以后,转到铁路发到中亚、欧洲,所以最后就是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的。”赵鸣说,他跟市文化局的方鹏老师多次讨论,最后确定了船锚加底座、连着工字钢的造型。
经过市领导拍板,设计方案通过了。说干就干,连云港港务局很快用水泥浇筑了整体造型。其中,船锚用棕红色的漆喷绘装饰。就这样,代表新亚欧大陆桥起点的坐标,随着一声汽笛鸣响,展现在世界面前。
“当天,新亚欧大陆桥开通的消息发到了新华社,然后又发到美国等地,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件事。”赵鸣说,在当时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年代,通过图文传真等方式传播的新闻,刊发速度如此之快,也是不容易的。
说到这里,许多人一定很疑惑,当年棕红色的船锚如何变成了如今的古铜色?难道是被风雨侵蚀了原有的色彩?
“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赵鸣记忆犹新,他说,后来随着陆桥运输的蓬勃发展,全国有多个港口开通了陆桥运输,而连云港港作为最初的始发地,大陆桥运输集装箱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由此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
199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连云港视察,要到新亚欧大陆桥起点处看一看。市里相关部门反复思量,决定重新制作一个更庄重的起点坐标。“设计没变化,就是颜色、材质全部换掉了。”赵鸣说,船锚重新用水泥浇筑后,换成了古铜色的漆。基座用黑色大理石制作,更显高雅。原来的旧雕塑,就被运送到港口博物馆收藏了。
当年5月18日,李鹏看到新亚欧大陆桥起点处坐标时说:“新亚欧大陆桥就从这里开始!”后来,他又欣然为大陆桥题诗。
时至今日,赵鸣仍清晰地记得雕塑基座的四个面分别刻画了什么内容,“一面是时任总理李鹏写的诗,诗名叫作《丝绸之路绽新花》,一面是新亚欧大陆桥的简介,靠近铁轨的那面写着‘新亚欧大陆桥起点处’几个字,对应的背面是英文名称。”
“巍巍天山皑皑雪,漫漫古道滚滚沙。一桥如虹贯欧亚,丝绸之路绽新花。”自从起点处坐标建成以来,30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已不是国际班列的发车点,随着集装箱码头扩建,已成为港口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多国政要、全球客商、国际友人、社会团体,凡到港口参观者,必在此处打卡留影。
意义深远的“中国首个”
1992年12月1日1时20分,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从东方起点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发出第一列国际集装箱运输专列。中国开辟了新的通往欧洲的通道,也让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大洋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均可以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开展集装箱运输。
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连云港借助新亚欧大陆桥更好地融入世界。横亘在亚欧大陆上的大陆桥,成为地图上鲜明的坐标和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它支撑起广阔亚欧大陆的经济命脉,更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
中外运公司是新亚欧大陆桥运输业务的开拓者和主要经营者,曾参与组织新亚欧大陆桥首发列车。
“1992年夏秋时节,公司就派人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进行业务宣传、揽货。公司及时深度开发境外市场,充分挖掘国内货源,拓展大件拼箱业务,开拓东行运输业务,创新海铁联运模式,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中外运连云港公司原工会主席沈刚说,当时专门成立了中外运连云港陆桥过境货运公司,市领导带队到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地找货源,最终拼凑了50个箱子。
“真的像唐僧取经一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从连云港到哈萨克斯坦,线路如何规划?路途中铺设哪些节点?一路上单证如何联合操作?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中外运公司退休职工张举贤回忆道,连云港首发国际班列以后,沿海港口纷纷意识到陆桥通道的重要性,中国的海铁联运业务开始蓬勃发展。
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港口借陆桥东风,先行先试,诞生了一个个“中国首个”,为后来者少走弯路、加速前行提供了指引。
“当时最大的难关就是运费的结算。”提起当年的付出,让曾在中外运公司负责跨境业务的金同富打开了回忆的闸门,“经过数年的磨合,才形成了通过代理公司美元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并成为中欧班列运费结算标准。
1995年11月23日21时,一列满载美国货物的集装箱列车从连云港出发,途经陇海兰新线,沿着古丝绸之路直达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这就是当年引起世界海陆联运界关注的新亚欧大陆桥首次整列运输。
长期研究新亚欧大陆桥跨境运输的学者古龙高说,这批集装箱铁路过境运输一票直达,一次收费,分别清算。这就是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车船直取”模式的雏形,如今该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
以无畏探路者之身,拓后浪奋发前行之界。1996年2月春节期间,新亚欧大陆桥开通后的首趟大件运输班列启运。
“那时候,大件运输都是裸装上火车,需要派遣专人押运。整个路程需要通过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戈壁滩,货安全,人咋办?同志们带的食物全部冻起来了,有的同志甚至被冻伤了,回程只得由其他人抬上火车。”金同富回忆道。
就这样,前行路上,探路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05年11月3日,随着装载日本发往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海关监管专用车辆在连霍高速公路东端起点入口处启动西行,宣告了新亚欧大陆桥又一新的过境运输方式正式开通运营。
多年后,这条被先行者探出来的新亚欧大陆桥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最便捷的出海口、首选出海基地。中欧班列借助这条新亚欧大陆桥一路西行,高歌猛进。
与时俱进的新亚欧大陆桥
开放40年,曾经的小码头变成了东方大港。回首来时路,港口发展中留下的高光时刻,是我市不断开放的一个个印记,也激励着更多沿海城市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青岛万嘉集运物流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总经理魏朝阳从2012年开始接触大陆桥物流业务,一年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他带来了机遇,在这股“东风”助力下,他很快成长为“陆桥通”。
“从我们组织的货源来看,通过陆桥流通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主要是二手汽车、建筑材料,现在还出现了电梯、太阳能面板、工程机械、电子产品等,说明陆桥沿线人民生活水平都在提升。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出口到中亚、欧洲,不再是以前简单的过境运输。”魏朝阳说。
依托便捷的海铁联运优势,2014年5月,中国首个落地的“一带一路”实体项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经过多年运作,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日益成为哈萨克斯坦沟通太平洋的重要“出海口”。哈萨克斯坦过境中国进口的日用消费品和出口的矿产、粮食等优势商品中,超八成通过连云港口岸集散分拨。
横贯万里的大陆桥,不仅持续拉近亚欧板块时空距离,更密切了中国与欧洲国家间的经贸合作。
法国的红酒、俄罗斯的伏特加、韩国化妆品……走进连云港跨境电商体验中心,来自欧洲、中亚、日韩等地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询价、购买。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一些欧洲家庭中,穿的衣服、挂的窗帘、铺的地毯、用的电磁炉、看的液晶电视等商品或原料,不少都是通过新亚欧大陆桥运输而来。
“这么多年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中欧班列是依托新亚欧大陆桥运行线路发展起来的,没有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的发展就没有中欧班列的产生。”古龙高说,中欧班列的运行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标志性产品。
2017年2月5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720吨小麦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并于第二天从连云港口岸换装海运,离境发往越南。这是哈国小麦首次从中国过境发往东南亚市场,也标志着中哈粮食过境安全大通道正式打通。
2018年11月28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开行中欧班列以来,首次实现“连云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沿线站到站全程铁路运输。
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各大货运站,大货车载着集装箱进进出出,其中蓝底白字的中欧班列专用箱十分醒目。每周,多趟中欧班列在这里往来穿梭,将服装鞋帽、电子设备、家具家电等商品运至欧洲。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纪念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而设计制作的起点坐标,静静地矗立在码头边,既见证着每一次满载希望的迎来送往,也书写着一个个面向世界的丝路故事。
(原标题:新亚欧大陆桥起点处:见证“丝绸之路绽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