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报赞鲁班工坊赋能中非人才建设

2024-05-23 10:48   坦桑尼亚《卫报》

坦桑尼亚《卫报》近日发表题为《中非携手赋权于青年》的文章称,过去十年,非洲各地开设了十余所鲁班工坊,彰显了中国致力于与非洲大陆分享职业教育经验。这些学校与其他众多中非人才建设合作项目一道,为推动该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授人以渔

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鲁班工坊是一个职业培训项目,目前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班授课,为当地社区服务。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的中方负责人江绛介绍了工坊设置的专业,如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当中埃合作建立鲁班工坊时,埃方明确要求引进一个先进的培训平台,以满足关键制造业的需求,特别是在自动化生产等领域。”江绛说。

“目前,埃方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表现很满意。此外,还有一些公司表示有兴趣在工坊培训他们的工人。”江绛说。

截至目前,鲁班工坊与非洲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合作举办了五期培训班,让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近200名学员受益。这些训练有素的非洲学员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各自的社区,成为职业培训的教员,从而促进非洲人口红利走向可持续发展。

2018年1月,中国教育部与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以及中南两国相关政府、院校、企业等58家单位在中国常州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该联盟自成立以来与坦桑尼亚、塞舌尔、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合作,修订和制定了这些国家关键行业的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规范,有效发挥教育培训在促进人文交流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广泛性作用。

坦桑尼亚教育科技部教育常务副秘书长富兰克林·鲁维齐姆拉表示,中国可以帮助坦桑尼亚培养新一代的熟练专业人员,他们知道如何推动创新和建立创业精神,从而通过培训促进坦桑尼亚可持续经济增长。

守望相助

为了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人员,提供援助。2007年以来,中国援助科摩罗疟疾防治项目组与科摩罗抗疟中心合作开展疟疾防治工作和培训。在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科摩罗的疟疾发病率将至99%以上,有效消除疟疾造成的死亡。

中国援助科摩罗疟疾防治项目组组长邓长生详细介绍了2018年至2021年期间开展的广泛培训工作,中方已帮助4000多名参与疟疾防治的当地人员受益。这些举措加强科摩罗的医疗保健体系,培养了当地医疗人才,对保持进步至关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队和专家站在抗击地区性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最前线,为当地医务人员提供全面培训,提升非洲的医疗卫生能力。

桑给巴尔卫生部官员穆罕默德在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拥有40年的经验,他赞扬中国综合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并表示将向中国专家学习,惠及当地社区人民。

前景广阔

随着中非关系加强和交流增加,越来越多的非洲年轻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32岁的坦桑尼亚人阿莎·富姆·哈米斯是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她认为,汉语是一门国际语言,为非洲青年就业和职业前景打开大门,学习汉语改变了她的生活。

自2013年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见证100多名中国教师和志愿者来到坦桑尼亚,培训6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坦桑尼亚学生在学习中文后申请到中国学习工程、技术、医学和其他专业。“汉语是当今全球的通用语言。这门语言为当地和全球的年轻人打开机会之门。” 哈米斯说。

为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非洲孔子学院将汉语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塞内加尔,谢赫·安塔·迪奥普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农业专家合作,开设汉语教育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特色项目。“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中国蔬菜种植技术,还提高了我的语言能力,这些技能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宝贵。”项目参与者之一穆萨·迪奥内说。(编译:潘立华、秦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