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场监管部门以钢铁冶金支柱产业为依托,积极主动先行探索,将质量创新联合体作为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质量协同共进、联动提升,不断提高产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张家港市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3年来,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张家港市冶金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6.5%,2023年产值达2194.8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8.9%。研发形成长三角区域冶金行业质量创新成果60余项,行业技术能力水平显著提升,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质量创新联合体的三个典型特征
张家港为什么要建设质量创新联合体?总体架构和顶层设计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以质量作为灵魂。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支撑,质量在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乃至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是张家港的经济支柱。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挑战。根据行业调研显示,我国部分钢铁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质量强链、标准稳链是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面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区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需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开展质量管理、生产工艺、检验检测、标准研制等方面创新,推动产业链质量技术攻关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积极探索打通产业链质量堵点和“卡脖子”难点的有效路径,攻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促进质量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服务产业降本提质增效。
以创新作为使命。“创新”是质量创新联合体的使命本质和核心目标。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工作,自2018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多次进行具体部署,“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既是创新的组织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能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桥梁,有效链接创新资源端和技术供给端。钢铁等传统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有必要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技术攻坚的强大合力。激发产学研各方积极性,高效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推动冶金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创新一批“高精尖特”产品,在关键核心制造技术方面着力突破,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高端钢铁供给能力,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龙头企业作为行业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更要站在经济和区域发展角度,思考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联合作为纽带。质量创新联合体本质是“联合体”,是多元产业生态系统。联合体不是形式上的简单联合或联盟,不是松散拼盘“拉郎配”,而是各要素明确分工、高度互动、紧密协作、目标一致的有机整体,建构在嵌入度、耦合力、凝聚力、信任度、互惠性都极高的基础之上,呈现一定的共生稳定性。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影响力大,对产业链协作要求高。我国钢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但在技术要求、用户认证极其严格的尖端产品领域,国内钢铁行业竞争优势仍不明显,仍有少量钢材品牌需要进口,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钢铁产业是张家港最大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为营造更好的冶金产业质量创新生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早在2021年9月,张家港成立了以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体,长三角冶金行业质量提升工作秘书处(江苏省钢铁协会)为平台,一大批专家智库和冶金产业技术机构为支撑的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促进区域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共治共享”。
张家港质量创新联合体的五个主要抓手
张家港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不断成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实施质量升级工程,开展共性技术联合研发攻关。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盯国际前沿技术,梳理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建立质量资源库和技术共性问题数据库,前瞻规划制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实施关键性、前瞻性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引领行业内创新突破,建成精品冷轧工艺工装件动态管控平台、低倍数字化检测系统2个省级质量攻关项目。主导研发的超高强调质海工钢DNV E690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的超大线能量焊接高等级船板EH40-W700实现国产替代进口,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可提高焊接效率10倍以上,缩短建船工期20%以上,节省填充焊接材料50%以上;研发的一火成材YLX70C产品,用于生产钢帘线产品中最细的0.15毫米直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属国内首例应用。实施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合格率提升等质量行动,对20余家上下游企业开展工业线材核心指标比对,形成质量改进方案13个,推动线材稳定性全面升级,促进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创新管理模式。
实施标准提档工程,促进质量管理成果转化推广。以标准促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向标准转化,引领促进产业高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行动,优势企业牵头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联合体建设以来,共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1项,发布团体标准32项。其中,主导起草的《海洋工程混凝土用高耐蚀性合金带肋钢筋》标准荣获首届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该标准属国际首创,实现了海洋工程混凝土用钢筋标准从无到有的突破,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产品在诸多国家重点工程获得批量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钢铁企业大宗固废及能源产业耦合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获得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立项,通过开展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及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助力企业行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授权发明专利达270余项,连续多年获评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实施资源共享工程,强化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支撑。投资20多亿元建成大型冶金行业投资基金会3个,建设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家港产业中心等平台,整合长三角区域冶金产业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院校等资源,成立行业专家库和技术机构支撑库,首批有50位专家及26家冶金产业链国家质检中心入库,为企业发展提供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建设质量赋能站,打造形成“30分钟”质量服务圈,全面整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资源要素,为企业提供更多“免申即享”和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质量服务、技术支撑。2023年度精准对接服务企业991家次、个体工商户242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8个,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300余万。质量技术创新专家定期面向行业企业提供质量诊断、质量培训等服务,推广先进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冶金产业小微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一企一策”行动、中小企业卓越成长计划,特别关注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进行惠企指导。龙头企业将钢铁研究院设备对外开放共享,针对下游企业检测设备不足的问题,共享研发检测设施和信息资源,多次协助中小企业对失效试样进行检测分析,帮扶解决瓶颈问题和质量提升需求。
实施人才进阶工程,释放质量发展人才驱动效能。注重联合体内不同岗位的质量素质和技能升级,打造首席质量官、质量工程师、技能人才以及标准总监、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等多层次质量人才梯队,挖掘和释放联合体的内生动力。大力弘扬“文明塑港、质量铸城”的城市质量精神,培育共建共治共享文化,企业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和企业家质量创造者素养更加内化于心。出台全省首个县区级《首席质量官评价指南》,开设张家港市长质量奖“首席质量官奖”,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实现冶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中小微企业覆盖率达90%。开展冶金行业职工技能比拼、检测技能竞赛、首席质量官竞赛等活动,选拔出优秀的冶金行业管理人员、检验人员、行车操作工等60名,不断扩容基层质量工匠队伍。龙头企业首席质量官基于“流程+数字化”的全流程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入选2023年苏浙皖赣沪首席质量官案例50佳。
实施政策护航工程,营造良好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质量发展委员会组织协调作用,成立由市委书记挂帅、多部门组成的冶金新材料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政企联动、特聘顾问等制度,高位统筹冶金行业质量提升各项工作。出台《冶金行业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绘制冶金产业链一套4张图谱清单,明确冶金行业质量提升目标、路线,纳入张家港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每年设立20—30万专项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支持。实行产业扶持政策“积分制”管理,向企业发放质量奖励积分,给予优质企业在人才引进、用地申请上更多倾斜。成立长三角冶金行业质量提升工作秘书处,及时发布联合体动态信息,凝聚行业质量提升共识。定期举办行业峰会、质量培训会等,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传递先进质量理念。张家港作为江苏省首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县级市,积极打造质量工作县域标杆。
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凸显。长三角是国内优特钢、高端铜铝材规模最大、竞争优势突出的地区,紧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逐步向长三角区域冶金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辐射,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大协作,推动长三角冶金企业跨区互通、互学、互促,提升质量创新联合体整体创新能力。依托联合体建设,以品牌培育“攀峰”计划为载体,唱好“孵化、培优、示范”三部曲,培育了沙钢、永钢等一批全国质量标杆,推动了全产业链质量提升,获评江苏省首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称号。企业品牌价值连年攀升,2家冶金企业获评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等,8个冶金产品获评“江苏精品”认证。
张家港组建质量创新联合体的三条基本启示
质量创新联合体的“张家港样板”有三点启示,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探索可持续运行管理制度保障。质量创新联合体是一个创新型、生态型、体系化的共同体,是以促进横向产业内联合、纵向产业链融合、全方位数字化赋能、全生命周期质量基础设施保障为主要手段,以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和质量创新研究、共同推进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创新工作载体。相当于为行业打造了一个“创新苗圃”“产业公地”,各成员单位都可以使用“公地”来种植自己的“作物”。张家港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的组织机制、运行模式、政策支持、日常管理等值得借鉴,采用扁平化、高互动的管理结构,创新“资源—主体—人才—成果—生态”联动机制,营造了平等、开放、共享、创新、容错的组织文化和合作环境,目标一致、同题共答,精诚协作、高效互补,并肩作战、群策群力,将质量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真正成为了质量创新的推动者、核心技术的攻克者、资源整合的受益者。由此,更要进一步从成员单位进入和退出、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分配、创新资源共享管理激励机制、质量创新效果评估、资金筹集保障等方面完善,避免“有名无实”风险。
发挥好政府推动和企业主体作用。对于质量创新联合体这艘大船,政府的有效引导是笃定前行的重要保障;创新型领军企业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牵头掌舵是高效运行的有力支撑;多主体的齐心协力是长效平稳前进的重中之重。张家港质量创新联合体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政府发挥好引导、推动、督促、协调作用,强化统筹管理,从机制模式、政策支持、要素资源、环境营造等方面发力,当好保驾护航的“金牌店小二”“首席服务员”,提供最好服务、最优环境、最佳条件。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培育质量创新联合体的决定性作用,联合体各参与单位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张家港根据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系统规划,厘清建什么、为什么建、怎么建。聚焦冶金、纺织等重点产业链组建了一批功能强、链条全、机制活、绩效优的质量创新联合体,坚持分类施策、因链施策、一链一策,根据产业链特点创新质量提升机制,务实、科学谋划与产业发展相适配的质量提升路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开展链上中小微企业“点对点”帮扶,注重提升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的质量创新能力和活力,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在联合体发展过程中,鼓励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可考虑将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信息、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等纳入链条数据库;与区域质量协调发展、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培育等相结合,推进质量要素跨区域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和产业融合发展。(作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许晓凤)
(原标题:《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江苏省张家港市推进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情况介绍》,部分内容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