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阿富汗中部的巴米扬山谷,
中国学者邵学成
手持照明灯对准残存的壁画一隅,
兴奋地说:“看!那就是飞天!”
得益于“巴米扬守护人”项目,
来自中国的守护人
和阿富汗本地工作人员一起,
多次开展考古调查与文物保护活动,
共同保护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
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弗拉迪石窟遗址区,邵学成与巴米扬省信息与文化厅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弗拉迪石窟遗址区,中国与阿富汗文物保护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邵学成与巴米扬省信息与文化厅工作人员在东大佛石窟仓库整理文物碎片。
巴米扬城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多种宗教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巴米扬山谷有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举世闻名的两处巴米扬大佛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山谷内。
这是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弗拉迪石窟遗址区拍摄的一处石窟。
这是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弗拉迪石窟遗址区拍摄的一处石窟群。
6月15日,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巴米扬大佛遗址区出现时常遭遇的风沙天气。
2022年1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启动“巴米扬守护人”项目。今年6月中旬,项目志愿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邵学成和团队再次来到阿富汗巴米扬省,与当地专家志愿者一道,共同进行考古调查与文物保护公益活动。
巴米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塔吉·塔加多西6年前在巴米扬与邵学成相识。塔加多西2019年参观过中国敦煌莫高窟。他认为,莫高窟与巴米扬石窟中呈现的佛教艺术有着深刻联系,保护巴米扬石窟也是维护阿中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记忆。
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弗拉迪石窟遗址区,中国与阿富汗文物保护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这是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弗拉迪石窟遗址区拍摄的一处石窟的顶部结构与残存壁画。该壁画与新疆克孜尔、山西云冈、甘肃敦煌石窟藻井相似。
图为敦煌石窟莲花藻井壁画的资料照片(1985年9月7日摄)。
这是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拍摄的一处石窟壁画中展现的“飞天”形象以及佛像。
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巴米扬大佛遗址区,巴米扬省信息与文化厅工作人员介绍东大佛石窟仓库内保存的灰泥材质卷草纹雕塑装饰,这是巴米扬文保人员与中方团队在2023年1月一起从碎石中整理发掘出来的文物。
6月15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巴米扬大佛遗址区东大佛仓库中,工作人员展示东大佛佛衣表面残留的多层彩绘,说明大佛建成后“重妆”过多次。唐代在巴米扬设立西域都护府期间也曾进行过修复“重妆”。
为提升当地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文物保护意识,近两年来,“巴米扬守护人”团队资助并指导巴米扬石窟群的文保工作者为当地儿童开设“馕课”。之所以称为“馕课”,是因为孩子们每完成一次文物保护课程,就能获得一份奖励——当地的主食“馕”。48名儿童坐在大佛遗址前的空地上,聚精会神地听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志刚讲课:“大家生活的山谷是阿富汗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世界各地的文保学者谈到阿富汗,就会想到巴米扬大佛,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
6月16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巴米扬大佛遗址区,巴米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为前来参加“馕课”的儿童发放马甲。
6月16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巴米扬大佛遗址区,居住在附近区域的学生前来参加“馕课”。
6月16日,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市巴米扬大佛遗址区,前来参加“馕课”的六年级学生穆罕默德·扎伊德展示荣誉证书。
巴米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塔加多西说,自“巴米扬守护人”项目开展以来,当地儿童对家乡历史的了解逐步加深,当地居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也显著提高。六年级学生穆罕默德·扎伊德每次上课都收获满满,回去再讲给家人听。弗拉迪石窟、卡克拉克石窟……扎伊德对巴米扬著名遗址的名字如数家珍。“我以后想从事历史和考古领域的工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扎伊德说。
公元7世纪,
唐朝高僧玄奘
在前往天竺求经途中路过巴米扬山谷,
并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巴米扬大佛。
时至今日,
“巴米扬守护人”重走古丝绸之路,
让这片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遗产
再次绽放生机。
统筹:伍婧丹 邹学冕
摄影:赵家淞 塞夫拉赫曼·萨菲
编辑:李旭伦 邹广萍
资料供图:佟德印
世界故事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喀布尔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