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埇桥区:“渔”“电”拓路 探索逐“绿”向“新”之路

2024-08-07 21:06   新华丝路  

一阵阴雨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晴空万里。

在蕲县镇戴庵村采煤塌陷区,几只白鹭掠过水面。循着白鹭的飞行轨迹远眺,深蓝色的光伏面板鳞次栉比、闪闪发光。数座水上光伏电站,与倒影一起构成了层次感分明、颇具壮观之势的画面。

近年来,蕲县镇立足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积极引进光伏产业、水产养殖项目,蹚出了一条“渔光互补”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改革的新路子。该镇也摇身一变,从过去依靠传统农业、煤炭开采业,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光伏小镇”。

皖能集团在蕲县镇戴庵村建设的光伏电站

把握时与势,用改革拓出路

蕲县镇历史悠久,居皖北平原腹地,依古浍水而立,是宿南古城重镇,也是重要的“煤炭小镇”。目前,蕲县镇地下探明煤炭储量达6.6亿吨,有祁南煤矿、祁东煤矿、钱营孜煤矿等3座煤矿在此运行。

在戴庵村村民王久斌的印象里,上个世纪末,3座煤矿相继运行,煤炭开采业构成了当地第二产业的绝对核心。

然而,好景不长,平原地区采煤的“副作用”逐渐暴露。地下的煤炭一天天变少,土地在逐渐沉降、塌陷,土地塌陷其中形成的水面约9600亩,湿地面积近万亩。

困则思变。蕲县镇党委、政府通过调研、考察等方式,积极谋求全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确定了发展“光伏小镇”的路线图,从2017年开始先后招商引资4家企业,初步形成了300兆瓦的光伏装机容量。

2021年,正值国家“双碳”战略出炉。伴着政策的春风,蕲县镇充分把握时机与趋势,在绿色能源转型的路上,迈出更为坚定的步伐。随着在建光伏电站的逐步投入使用,该镇4家光伏电站将有望实现近600兆瓦的装机容量,年向外输送有望突破15亿度电。

紧扣高质量,向“绿色”要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蕲县镇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算足长远账、生态账、系统账,依靠打造“光伏小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再过一个月,皖能集团12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就要正式并网,该项目负责人王辉难掩激动之情。“随着近年来光伏组件价格下降,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再进行扩容,形成了目前一期的规模。”

受制于天气等原因,光伏发电稳定性略显不足。为将绿色“功课”做足,利用好每一度“绿电”,确保向外输出电力的平稳,蕲县镇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推动储能电站的建设,形成发电与充放电一体的绿色能源基地。

年发电量15亿度电的背后,是每年节约近6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80万吨。

不仅如此,蕲县镇还积极引入“渔光互补”,最大限度地提升塌陷区的利用效率。

蕲县镇水产养殖协会会长邱培生介绍,早些年,该镇村民便利用塌陷区水面“牧”渔,即发展水产养殖业。“过去的渔业多为高密度养殖,虽然能带来较高的亩产,但受制于产品类型和饲养方式,不仅会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引入‘渔光互补’新型发展方式后,在水面之上架设光伏面板的同时,还可以在水下养殖蟹、虾等喜阴类水生动物,形成绿色生态循环。”

“我们计划将塌陷区的水面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层级养殖相应的水生动植物,形成基本自足的微型生态圈。”王辉介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出原生态的水产品,更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接“二”再连“三”,靠融合谋未来

随着光伏企业的入驻,蕲县镇也变得热闹起来,村民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王久斌激动地说,过去把地租给养殖户,每个月只能在矿上给的补偿款基础上多300元,而现在租给企业搞光伏发电,每个月可增加600元。

更重要的是,随着光伏施工以及配套企业的入驻,能够参与到项目建设的村民也多了起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皖能集团在蕲县镇投资,不仅仅局限于光伏面板,还带来了产业链的融合。“村民不仅可以在厂里清理杂草、参与养殖和清洗光伏组件,还可以在光伏支架厂工作。”王辉说。

产业链的逐渐融合,让上下游的链条连接更为紧密的同时,也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供更充分的空间。

“随着生态养殖的兴起,水质的逐渐改善,也有利于我们发展旅游业。”蕲县镇光伏项目对接人刘伟充满信心地说,浍河从蕲县镇经过,并且具备一定的通航条件,沿河两岸拥有一定的旅游发展空间。

蕲县镇在发展“渔光互补”的基础上,将通过推动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观光和研学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欣赏美景,让一二三产业真正融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昔日塌陷区,今日聚宝盆。蕲县镇面对转型难题等“阴雨天气”,不断追求改革、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融合,敢试敢为、敢闯敢干,真正做到“拨云见日”,让阳光穿过层层云雾,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王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