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罗毕分社记者 李卓群
为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学文化,在中非文学文化间建立桥梁,8月7-17日,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朱振武教授率团访问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三国,开启中非文学文化交流之旅。访问期间,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和中国非洲文学学的理论体系等项目阶段性成果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朱振武团队此行是中国学者携研究成果“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实践,收获颇丰,为维系中非文学纽带、续写交流传统、深化文化理解、促进文明互鉴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思考路径。
非洲文学研究丛书亮相东非三国引关注
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的最新成果,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以英语文学为主,兼顾法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其他语种文学,将非洲文学划分为南部非洲文学、西部非洲文学、中部非洲文学及东部和北部非洲文学4个区域,分为“经典”和“精选”两大板块。
这套丛书在东非学界、教育界引发强烈反响,在当地学者、评论家、翻译家间形成一阵讨论热潮。肯尼亚文学局(KLB)、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乌干达女作家协会(Femrite)以及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等文学文化机构均对这套丛书给予高度评价并纳入馆藏。
肯方学者认为,这套丛书不是剑桥或牛津、哈佛或哥伦比亚等某个大学相关研究的翻版,不是转述殖民话语,不是总结归纳西方现有成果,也不是致力于为西方学者的研究做注释、做注解,而是以中国文学文化为出发点,以世界文学文化为参照,进行跨文化、跨学科、跨空间和跨视域的学理思考,是高层的国际学术对话与交流。
乌干达女作家协会执行董事希尔达·特旺耶尔韦认为,这套丛书让非洲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打破了以往西方对非洲研究的学术垄断,必将成为中非文化交流中历史性的一笔。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周晓东强调,这套丛书的工作具有开拓性,不仅对中非文化交流有宏观指导作用,也对推动中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深入交流中国非洲文学学的理论体系
朱振武近年在大量非洲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理论,对研究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外国文学特别是曾经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和尝试。
2021年,朱振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长文《揭示世界文学多样性,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强调中国学者要以开放的精神、包容的心态、平视的眼光和共同体格局重新审视和观照世界文学及其文化价值。随后,朱振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发表长文《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重磅推出中国非洲文学学的“非洲性理论”,呼吁“文学文化共同体”的创立。
至此,中国非洲文学学的理论体系初具雏形,四大流散理论与非洲性理论构成了中国非洲文学学最核心的理论要义,与其提出的“非主流”英语文学说、三个世界文学说、“文学文化共同体”“均衡吸纳说”“文化共栖共生说”和“辗转体认说”等重要概念一同支撑起中国非洲文学学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理方法和话语体系,成为中国学者学术自觉、批评自觉和话语自觉的样例。
朱振武团队与非洲学者针对理论体系及创新话语进行了热烈讨论,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在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的“中非文化学术交流与互鉴”研讨会上,朱振武深入剖析了中国非洲文学研究的路径,展示了中国非洲文学学的理论体系。与会的非洲学者认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批评自觉和话语自觉。
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共推中非文学文化交流
10天时间里,朱振武团队与东非三国的高校、机构、作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了多个合作意向,达成了长期合作交流计划,为中非文学文化的未来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在埃塞俄比亚,朱振武团队参观了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和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埃塞俄比亚研究所,并就中非文学互译和文明互鉴等议题达成合作意向。为促进中国与肯尼亚的文学文化发展、文明互鉴和友好往来,朱振武还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与肯尼亚文学局就中非作家互访、中非文学互译、中非文明互鉴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在乌干达,朱振武团队受邀参观了乌干达女作家协会,与该协会执行董事希尔达·特旺耶尔韦、非洲作家信托基金会负责人格蕾蒂·京穆亨多、麦克雷雷大学文学系教授苏珊·基古里、当地诗人贝弗利·南博佐和短篇小说家碧翠丝·莱姆沃卡等等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就中非文学的异同问题和中国文学在非洲的传播情况、中非文学互译及作家学者互访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并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