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农业合作在万里之外“开花结果”

©原创   2024-09-05 09:11   赵娜, 胥润萱

新华社记者

在非洲大陆上,一座座农业合作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厂拔地而起,一项项中非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陆续落地,打通田间到市场的通道。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木薯繁殖、玉米种植、蔬菜栽培等300项先进实用技术,使当地农作物增产30%至60%,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热带农业技术助力非洲粮食增产

多年来持续开展科研创新,中国热科院诞生的许多热带农业技术纷纷“走向”非洲。近10年来,中国热科院与非洲国家有关机构签订了19个合作备忘录,在非洲推广了51项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了65期农业技术培训、培训了3000多名学员。

2023年8月在南非举行的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中方提出“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国热科院积极响应,深化对非农业技术合作:赴卢旺达开展热带粮食作物种植与加工技术培训,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开展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前往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开展木薯等作物科研合作。

尼日利亚是全球最大的木薯生产国,但由于品种和技术落后,这里的木薯单产水平较低。今年6月,中国热科院专家团队前往尼日利亚,与尼日利亚乌姆迪克国家根茎作物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中国海南—尼日利亚乌姆迪克木薯联合实验室”。

“与中国热科院的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当地木薯产量,改善当地农民的生计。”尼日利亚乌姆迪克国家根茎作物研究所所长切多齐·埃格西表示,双方将围绕技术资源、种质资源开展密切合作,并在能力建设方面进行科学交流。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上,当来自南非、尼日利亚、乌干达和刚果(布)等国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到木薯淀粉还可以加工成饼干、酸奶、蛋糕、面条等产品时,禁不住啧啧称奇:“没想到木薯的用途这么广泛!”

“中非科技小院”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种植技能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来自马拉维的留学生弗朗西娜·莱拉托·库瓦莉通过“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马拉维农民大幅提高了玉米产量。这一项目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种植技能,还通过“大豆—玉米间作技术”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了粮食增产。

“中非科技小院”是2019年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组织机构支持下启动的中非农业教育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负责在中非两地实施。项目提出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1+1+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中国学习理论课程和培养农业实践技能;第二年回到非洲进行实践研究和推广中国适用的科技方法,解决非洲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第三年再回到中国,完成研究和论文答辩。

如今,中国农大已联合国内合作伙伴在赞比亚、坦桑尼亚、马拉维等国家建成7个“中非科技小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典型案例在全球推广。成立以来,“中非科技小院”累计在非洲12国招收91名新型实践型农业人才,其中36人已顺利毕业,许多人回到非洲后都在所在国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研究和实践。

在中国和非洲的学习实践让库瓦莉看到自己国家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农业技术非常有用。我期盼着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帮助农民改善生活,让马拉维能产出更多粮食。”她说,相信这将有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

图为“中非科技小院”留学生库瓦莉(右二)在马拉维乡村和农民们一起讨论中国“大豆—玉米间作技术”

菌草技术为非洲减贫事业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

2013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前往中国学习菌草技术。学成归来后,他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目前有10名全职雇员,旺季还要招聘几十名临时工。工坊每月最多可生产约3万个菌袋,每周能收获600公斤鲜菇,产品不仅供应本国市场,还出口到乌干达和刚果(金)等国家。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迄今已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卢旺达企业和合作社,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整个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卢旺达农业官员表示,菌草技术已帮助很多卢旺达人摆脱贫困,缓解了许多家庭面临的营养不良问题。

一株“幸福草”,万家“幸福路”。类似的成功案例在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非共和国等国也屡见不鲜。这些国家采用菌草技术后,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中国倾力“传帮带”,通过开办培训课程、举办研讨会和论坛、进行生产示范,助力更多国家借助菌草技术消除贫困、维护粮食安全,帮助越来越多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菌草技术以培训、教育、合作与援助等方式在40余个非洲国家落地生根,持续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和友谊。菌草不仅仅是“致富草”“幸福草”,更是连结中非的“友谊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