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加码”郑州:释放跨国企业布局新信号

©原创   2024-09-13 17:37   张雪, 范子萌

《上海证券报》记者  张雪、范子萌

近期富士康宣布将在河南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和七大中心的消息引发关注。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各国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市场选择,富士康此举释放出跨国企业正在重新审视、评估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信号。专家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应持续优化软硬件环境,继续扩大制造业比较优势,以吸引更多高质量跨国企业“回流”“加码”中国。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不少企业正在重新审视其全球供应链布局,富士康就是其一。鸿海科技集团近期发布官方消息称,旗下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富士康将在郑州投资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和七大中心,布局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固态电池项目。鸿海科技集团称,此次战略合作,重点聚焦富士康“3+3”战略产业转化落地,即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为此,富士康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承载新事业总部功能。

行业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会对全球生产能力布局主动进行调整,这是企业推进多元化布局的合理行为,也是符合产业规律的正常现象。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随着国际形势和各国内政的变化,一些跨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供应链风险和布局,考虑在多个国家之间分散生产能力。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尤为可贵。而且中国制造具备较高的生产效率、技术积累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其短板可能在于某些高端技术的缺乏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问题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逐步解决。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该理性看待富士康“走了”或是“回来了”的现象。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自由贸易港(区)专委会会长宋向清表示,中国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和配套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以及数字经济、科技发展机遇,均是刺激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布局的重要动力。

“富士康等企业的重返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商业决策,还反映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杨兆全说,富士康的动向有望产生“样本效应”。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除了富士康之外,还有一些电子、汽车等行业巨头也在加大对中国市场投资。东南亚、东欧、北美等地企业也因成本、效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有重回中国市场或加大在中国市场产业链供应链投资的现象。

围绕如何放大“样本效应”,专家建议,我国应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吸引更多高质量跨国企业投资中国。在营商制度环境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建议坚持和加强法制化,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预期和保障,可着力从简化审批流程、降低税费负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入手。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孙立坚建议继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强化综合比较优势,满足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吸引更多高质量跨国企业来华或回归。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田利辉建议提升交通、物流、能源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刘英指出,我国物流成本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而发达国家普遍不到10%,建议提高基建服务水平投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专家普遍建议做好制造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刘英谈到,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近岸化、友岸化,实质是去中国化,而为让制造业回流,其做了大量政策性、优惠性的工作。吸引制造业跨国企业来华投资,需要发挥我国强大的配套优势,高度重视产业配套发展,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还要注重相关中小企业民企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