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海港城项目人工岛工程。
桑田未闻改,日月曾几昏。
一代代“丝路人”,用驼队与宝船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沿线国家通商易货、交流知识,文明成果烛照古今;陆上海上商旅不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共享中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多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领导下,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简称部天科院)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工作要求,不断增强做好外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和行业单位的支持下,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际一流水运工程研究院为抓手,积极承担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的研发项目,持续拓展海外工程研究,深入开展民间交往和对外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港口技术的国际知名度,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中国交通智慧,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奉献力量。
海外防波堤工程。
承担超400项海外工程技术研究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大海,粼粼波光中,港口开启了吞吐万汇、奔流不息的一天。港口已成为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
部天科院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洋条件迥异、环境复杂的难题,开展陌生海区建港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丝路沿线关键节点港口海洋动力数据库,研发大潮差、高流速、长周期波等恶劣条件下近岸水动力模拟技术,攻克强潮、强流、强浪海域建港难题。“20多年来,部天科院承担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40余个国家超400项海外工程的技术研究工作,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体框架建设贡献了天科智慧。海外项目以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为主,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居多。基于这些技术积累,形成了印尼环爪哇岛、孟加拉湾、印度洋北岸、几内亚湾等区域技术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2项。”部天科院院长戴明新介绍。
抓住产业这一经济之本,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设施联通,就能充分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部天科院以重大项目服务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硬联通。
远在大西洋沿岸的塞拉利昂,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非洲西部优良渔场之一,建设一座现代化渔港,改善塞拉利昂渔业基础设施,是当地人民的夙愿。应塞拉利昂共和国政府请求,我国政府同意援建塞拉利昂渔港项目。
2023年4月,部天科院作为援建项目的科研支撑单位,派出科研团队前往塞拉利昂开展为期1个月的水文气象观测任务。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路况也相对落后,蚊子身上携带着疟疾、黄热、霍乱等多种病毒。
部天科院科研团队克服了高温湿热、海上大浪等困难,兢兢业业完成观测任务,了解西非区域的气象水文特征,获得了宝贵的海洋水文数据。随后,团队又针对该项目进行波浪、潮流、泥沙数值模拟计算、防波堤局部与整体波浪物理模型试验等系列专题论证,为工程平面布置、方案优化和结构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科研成果得到了塞拉利昂共和国政府部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拉利昂共和国大使馆的高度评价,擦亮了中国港口技术的名片。
马来西亚是部天科院最早开展海外工程咨询服务的国家之一。自1998年起,部天科院就作为专业技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已承担马来西亚各州20余项工程研究,涉及河口整治、港口码头、海洋平台等多个领域。
古晋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首府,也是东马来西亚的重要海滨城市。该市挡潮闸工程于1998年建成,在排洪、防潮、通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20多年的使用,闸下冲刷现象愈发明显,当地海滨管理部门组织过两次工程补救修复,但效果不甚理想。
今年3月,马来西亚砂拉越州交通部部长一行参观部天科院科研大设施等,在了解到中方的科技实力后,决定委托部天科院开展相关研究,探寻挡潮闸发生冲刷的原因,并提出修复方案。
部天科院派出专业团队前往古晋,开展为期9个月的深入研究,踏勘挡潮闸工程现场,收集地形、水文、通航等相关资料。当地泄洪流速可达7米每秒至11米每秒(约等于25公里每小时至40公里每小时),挡潮闸下游形成了长157米、宽146米、深15米的冲刷坑。
经深入调研后,部天科院采用2D断面模型和3D整体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游洪水、下游潮位等水力学参数为基础,通过局部动床模型试验,研究挡潮闸上下游河床冲刷原因、范围和防冲措施,探明挡潮闸冲刷的机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程修复措施,可有效降低泄洪流速,减少冲刷问题。目前,已将成果提交至马方。
马方对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感谢中方科研单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直观地复演了挡潮闸冲刷产生的原因,为后续科学运营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部天科院将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聚焦全球港口治理,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2024发展中国家港口航道建设技术培训班。
联合技术攻关支撑规则标准“接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越来越多重大挑战。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通过科技创新合作探索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促进和平发展。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2023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基础设施“硬联通”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制度规则“软联通”共享开放带来新的机遇。近年来,部天科院广泛深入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围绕港口建设、生态环保、海岸开发等领域,与阿联酋大学、日本大林组株式会社、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等20余个国外机构开展技术交流,签署合作备忘录,承担科技援外项目、亚洲合作专项资金、政府间和战略性国际合作专项等14项,围绕气候变化、内河航道、绿色港口、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规则标准“软联通”。
2023年9月,部天科院成功举办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配套活动——澜湄国家水运建设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以“澜湄联六国、同舟通未来”为主题,政府管理人员与行业专家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水运联通、港口海岸工程规划与发展、数字化与绿色低碳技术等探讨交流,共议水运交通发展、共促澜湄深化合作,推动澜湄国家航运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来自澜湄六国(中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专家和代表70余人参加会议。
建设为应用,安全为根本。部天科院在港口危险货物风险评估领域深耕多年、底蕴深厚。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研究,积极将相关标准规范推广至海外。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始建于1912年,现有3家集装箱码头公司。其中,斯里兰卡科伦坡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科伦坡港运营的集装箱码头,规模大、危险货物种类多。考虑到当地对危险货物集装箱安全管理相对宽松、技术标准不足,该公司决定引入第三方机构,参考我国相关标准规范对其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今年4月,部天科院科研团队赴科伦坡港进行为期7天的现场调研,对码头场区总体布局、装卸工艺、设备设施、消防系统及安全管理进行定性评价,对爆炸品等危险货物的安全风险进行定量计算,并给出风险可接受程度,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为提升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的港口作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贡献天科智慧。
中德内河航运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始,其间往来参与者多达数百人,不少学员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从松花江上最让跑船人头疼的碍航浅滩——三姓浅滩用上“德国药方”,到三峡升船机使得两国从单方传授变为互通有无。
轻舟已过万重山。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是中德内河航运和水路交通合作机制建立40周年,部天科院积极落实中德内河航运与水路交通合作会谈成果,在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的指导下,与德国联邦水运工程研究院(BAW)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技术交流,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也不曾中断。双方通过视频方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内河航道生态建设、泥沙输移和治理开展了多次技术分享活动。近期,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水路与航运总司率团将到部天科院进行参观考察,进一步推动双方水运交通领域务实合作。
基于大比尺波浪实验水槽可开展波流条件下海底管线冲刷试验。
搭建平台丰富科技人文交流形式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人类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作为国家科技援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9年起,科技部每年组织实施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培训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作为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形式,为中外关系发展不断注入科技人文力量。
今年5月,部天科院举办发展中国家港口航道建设技术培训班,来自7个国家共26名官员及技术代表在天津开展为期15天的培训,完成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技术研讨、实验室参观、天津港实地教学等36场次活动。培训学员一致称赞中国的港口技术值得借鉴,颇受启发。印尼学员米哈伊尔·曼戈波在培训班结业式上这样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港口航道建设技术培训班。2018年,我第一次参加培训时,还是印尼万隆理工学院海洋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我已经是一家港口海洋领域科技公司的总经理。近年来,我的公司与部天科院在印尼合作开展了多个港口海岸研究项目,中国专家分享的技术和经验不仅助力印尼的海岸开发,也让我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部天科院已举办境内外相关技术培训30余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注入新动力。
部天科院依托水路绿色建设与灾害防治国际合作基地,不断推进双边合作平台建设,中国—印尼港口建设与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入选“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十大最具影响力典型案例,中国—孟加拉港口建设联合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援外项目验收,中国—阿联酋绿色生态港口建设技术联合实验室为中阿合作贡献力量。
在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港口工程建设技术的同时,部天科院还将水运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仪器设备推广至海外相关高校,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理工学院、孟加拉国达卡工程技术大学和缅甸海事大学,港口工程的专业教师们正在使用中国产的科研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近期,部天科院又承担了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教学与科研水槽的建设任务,该水槽建成后,将显著提高其在港口海岸研究的基础科研能力,对扩大我国自主技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部天科院还邀请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驻华使节参观访问,借助外事渠道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8月,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率东盟国家外交官团组一行19人到访部天科院,实地参观大比尺波浪实验水槽、土工离心机等港口科研大设施。在部天科院承担的400余项海外工程研究中,涉及东盟国家的有120余项。史忠俊表示,此次参观考察实地观摩港口科技大装置,深入了解水运交通大工程,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东盟中心将继续支持部天科院与东盟各国深化技术交流,围绕海上互联互通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同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国际司到访,围绕港口新能源、智能拖轮、海上交通安全等开展交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港口基础设施抗浪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作为部天科院自主建造的科研重器,大比尺波浪实验水槽自2014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就面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
长450米、宽5米、深12米的大比尺波浪实验水槽,具有规模大、功能全、造波能力强的显著特点,具备国际一流梯队的实验条件,可最大限度消除研究同一原型时由于比尺大小不同而导致的成果差异。部天科院大比尺波浪实验水槽作为全球知名的七座大水槽中综合能力较强的一座,十年来,围绕海岸工程防灾减灾、波流泥沙运动机理、大型浮体动力响应等方向展开了30余项试验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重大工程应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接待参观研学一万余人次。
为进一步推动大水槽港航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发展,部天科院以大比尺波浪实验水槽为纽带,将于10月底召开大水槽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水槽国际创新平台成立会议,拟邀请德国、挪威、日本、印尼及我国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讨,深化港口工程基础研究领域技术交流。(姜云鹏 陈松贵 张智鹏 蒋治强 亢戈霖)
(原标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软联通”促共赢 扩大合作“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