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化地标见证丝路繁华

2024-10-27 17:43   新华社   艾福梅,程楠

05427be0bab1485fa5fa6d7d15044170.JPEG

须弥山石窟景区。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2023年10月14日摄)

新华社银川10月27日电 题:西北文化地标见证丝路繁华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程楠

十月,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冷意渐浓,但在固原博物馆,“文博热”并未消减。

在“镇馆之宝”鎏金银壶和凸钉玻璃碗展台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仔细观察着这两件沿古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进口货”,其展现出的精湛工艺和异域文化特征引来无数赞叹。

鎏金银壶壶身雕刻着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铸造工艺却来自波斯萨珊王朝,在固原南郊李贤夫妇合葬墓中被发现,见证了三大文明通过古丝绸之路深度交融的历史。凸钉玻璃碗则展现了波斯萨珊王朝精湛的玻璃制作工艺,虽在地下埋葬千年,但依然晶莹透亮。

“北周时期,固原被称为原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商贸重镇。从地中海到中国,善经商的粟特人驾着骆驼,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他们带着琳琅满目的外国货物,也带来了一路上的见闻。”固原博物馆讲解员赵红说。

作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的固原,有着丰厚的文化遗存,见证着曾经繁荣的丝路盛况。

须弥山石窟就是其中之一。该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其后历代均有扩建修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有162个洞窟,500多尊保存较为完整的造像,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

导游潘蓉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场讲解两小时,旺季时都没有歇脚的时间,最多时一天能讲4场。“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对石窟感兴趣,他们不仅要近距离看气势恢宏的石窟造像,更想通过专业的讲解了解石窟开凿背后的丝路故事及佛教文化。”潘蓉说。

5bf4b511198e448a88ab6db84a263f9d.JPEG

须弥山石窟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2023年10月14日摄)

从固原向西行千余公里,就到达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在这里,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照亮了千年的文明交融。

美国汉学家史瀚文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位全职外国研究员。自2018年到这里工作以来,他在敦煌石窟艺术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上一步一个脚印,还不遗余力向海外推广莫高窟的价值。

在史瀚文看来,敦煌不仅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还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呈现给世界的宝贵礼物。

走进莫高窟第285窟,抬眼望去,源于印度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形象共处一室,姿态各异而和谐。“千年莫高窟,神奇又美妙,能够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史瀚文说。

8556970a771b443d93a32491e86598fc.JPEG

10月2日,游客在甘肃敦煌莫高窟游览。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如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敦煌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的重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把过去延续到未来。”史瀚文说。

向往敦煌的不止学者,更有众多普通游客。敦煌市文旅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敦煌市旅游接待1682.93万人次,相比2022年增长427.05%,实现旅游收入156.22亿元。

如此耀眼的旅游业成绩单,核心密码在于敦煌以独特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不断向其他行业领域拓展融合,形成了“旅游+”、文旅融合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在敦煌夜市,沙州食驿占地1000多平方米,共有店铺和摊位30余家。今年旅游旺季,食驿浓浓的烟火气,每天都能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逛街、尝鲜。负责人陈丽松说,每天晚上9点到12点之间,食驿的游客承载量一直是爆满状态。

固原市同样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让更多特色产品“走出去”。

干旱少雨、气候冷凉、无霜期短的自然条件为固原市种植冷凉蔬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当地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年总产量200万吨左右,总产值达55亿元。这些冷凉蔬菜“搭乘”冷链车奔赴广东,乃至香港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