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锴、黄浩铭、马淮钊
不久前在老挝万象举行的第44届和第45届东盟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实质性结束,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专家认为,东盟国家主流声音期盼加强对华合作,合作大于分歧,我可抓住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和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的机会窗口期,稳步推进与东盟实质合作。
共建20亿人口超大市场
在系列峰会闭幕式上,老挝总理宋赛表示,峰会通过90多份成果文件,涉及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供应链合作、发展人工智能等领域。各成员国对《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落实进展表示满意,同意继续打造一个富有韧性、展现创新、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东盟共同体。
作为主要成果之一,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涵盖9个领域,包括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等新兴领域。该协定有望在2025年正式签署。
中国与东盟总人口超过20亿,占世界人口的1/4。专家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为双方共建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饶兆斌说,这两个超大规模市场进一步深化自贸合作,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水平,全球经济的“底盘”也将更稳。
饶兆斌说,中国—东盟自贸协定自2010年生效以来,经历两次升级,表明双方都有依时依势深化合作的强烈意愿,这对地区发展和全球经济都释放出积极信号。双方下一步可加强标准与规制领域的互融互通,促进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和包容发展。
这次系列峰会把“联通”和“韧性”作为两大关键词。越南总理范明政公开表示,希望加快与我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包括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中越边境智慧口岸。
峰会结束后,国务院总理李强从老挝首都万象直接前往越南首都河内,中越同意加快推进两国铁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体涉及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老街—河内—海防、同登—河内、芒街—下龙—海防三条标轨铁路等项目。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张磊认为,越方对加强互联互通的态度从消极转向积极,一方面是中越关系升级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越方希望在规避美方制裁的前提下,利用好中资企业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快越南产业化进程。
合作发展是地区头号诉求
尽管分歧与杂音难以避免,但从政客、媒体和专家的主流声音来看,稳定、合作与发展依然是地区国家的头号诉求。
马来西亚外交部长穆罕默德·哈山明确表示“东盟不需要北约”。峰会东道国老挝国家主席通伦则强调,东盟应继续坚持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坚持平等互利的多边主义。
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老挝代表、老挝外交学院前院长永·占塔朗西认为,国际局势愈发动荡复杂,而亚太地区始终维持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区域内国家发展没有受到较大影响。这一事实表明,意识到维护和平稳定和加强友好合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应对战争冲突扩大的威胁。他表示,东亚峰会是目前为数不多能够汇聚多个主要国家的论坛机制,影响力正不断扩大,而申请加入该论坛的先觉条件就是认同和平与合作的理念,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永·占塔朗西表示,东盟内部正积极推动落实《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其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地区各国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有助于加速一体化进展。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认为,个别国家以国家安全之名行地缘政治干涉之实,破坏了国家间合作的基础,造成国际信任的流失。中方应积极维护地区既有合作议程,支持东盟扮演“连接者”的角色,为地区局势注入更多稳定因素。
抓紧窗口期巩固对东盟合作
依据东盟轮值规则,马来西亚今年7月开始担任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任期三年。此外,马来西亚还是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专家认为,鉴于中马两国关系当前保持较好势头,我可利用好这一机会窗口期,稳步推进与东盟实质合作,巩固周边外交稳定环境。
饶兆斌说,协调国在指导和塑造东盟与对话伙伴的关系方面能够发挥微妙而有效的作用。作为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马来西亚将共同主持东盟与中国的会议,对会议的召开、议题和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会议结果。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认为,马来西亚对华始终秉持理性务实态度,由马方牵头协调东盟与中国事务,可为推进实质性合作提供机遇。
菲律宾和缅甸分别于2018年至2021年和2021年至2024年担任东盟—中国关系协调国。专家普遍认为这两国协调工作成效欠佳。
马来西亚2025年卸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后,将由菲律宾接任。饶兆斌说,考虑到中菲关系恶化的现状,2024年和2025年将是巩固东盟与中国关系的关键年份。
另外,马来西亚领导人多次表现出对华较为友好的个人态度。马来西亚现任最高元首、柔佛州苏丹易卜拉欣·伊斯梅尔9月访华后,对两国关系给予了积极认可。首相安瓦尔多次在国际场合公开驳斥恐华言论,为马来西亚对华合作辩护。
饶兆斌认为,领导人的个人风格也是马中关系中的关键因素。这些有利因素汇聚,将为推动双边关系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提供积极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