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 何丰伦
从“茶船古道”纪录片多国同步推送到跨境体育赛事在抖音、快手等跨境短视频平台“直播”“热播”,从媒体人集中跨境“采风”到数字媒体论坛大量“吸睛”……记者对广西与东盟媒体合作进行追踪采访时发现:广西与东盟媒体之间携手发展面临着数字化交流沟通渠道难以全面畅通、内容构建能力不足、产业促进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仍需持续助力破解“三大障碍”。
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建”态势仍未形成。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郭琳认为,东盟各国均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等传统传播渠道,也有丰富的社交媒体渠道。但广西与东盟之间“媒体融合共建”的态势仍未形成。由于东盟社交媒体市场已经基本被美国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以及油管(YouTube)所垄断,东盟国家智能手机用户频繁使用这些社交媒体浏览新闻、接收信息和发表意见。为推动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媒体融合共建,需大力强化双方对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化沟通渠道和平台建设。
其次,广西与东盟媒体间“内容建设”仍需持续发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刘俊清分析认为,媒体传播的核心是内容建设,尽管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广西与东盟媒体之间走访、采风、交流等渠道,但最终传播效果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内容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西与东盟媒体之间建立大量基于本国内容交流互动的完善渠道,并在这一基础上持续推陈出新,锻造一大批符合时代需求、客观真实的广西及东盟新闻信息传递畅通渠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发声,形成“传媒共识”“文化共识”。
此外,广西与东盟媒体间“产业促进”效果仍需持续追踪。刘俊清对近百年来各国产业发展与媒体传播之间的互动情况研究过程中发现:媒体对国家产业政策、举措有着重要的“传递效应”和“扩散效果”,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很容易在资本中形成投资环境、投资方向的“刻板印象”。广西与东盟媒体携手领域已经涉足“产业促进”板块,所产生的效果、双方各种吸引的投资方向、实现的资源整合,仍需持续追踪。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2-5年时间,广西与东盟媒体之间携手合作将持续向纵深发展,推动双方之间从媒体到商业,从商业到产业的全方位突破,需要采取以下举措,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格局。
一是加大广西与东盟媒体传播渠道的全面构建。刘俊清建议,在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合法注册、管理和运营其官方账号,大力开展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传播。组织培养熟悉东盟国家社会人文情况的复合型外语全媒体人才队伍,实施“一国一语一策”的细分传播策略,构建以社交媒体为主要渠道的“中国-东盟国际新闻传播体系”,熟悉、适应、突破东南亚各国家纷繁复杂的媒体传播现状;允许东盟网红、社交媒体进入广西传媒圈,充分发挥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交影响力,构建“共创”“共享”的媒体传播平台。
二是大力推动短视频渠道的全面畅通。2024中国-东盟视听产业投资人大会9月1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代表现场签约9个项目,合作内容涵盖战略合作、视听交流、微短剧、拍摄基地、电影合作等。视听产业项目签约、项目路演、项目洽谈会、项目展览和中国-东盟微短剧创作与传播交流会等活动,为中国-东盟视听创意研发、IP培育、产业融合、微短剧出海等项目提供现场推介和展示机会。网络视听、影视节目内容、扩展现实、AI等前沿视听新技术的优质创新成果蒸蒸日上。
新加坡导演黄文福表示,中国短剧制作精良得以在海外传播,中国在短剧制作领域全方位模式领先,应抓住这些给予推动广西与东盟媒体短视频渠道的深度构建。深圳雅文信息传播有限公司深耕国际传播领域已有10年,非常重视东盟市场,总经理王政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渗透到视听产业的各个环节,传播效率提升非常大。”
三是打通媒体-商贸-产业融通发展体系。布局境外社交产业,打造中国-东盟跨国“网红+”产业链集群。当前,国内市场成熟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网红经济运作行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西在打造网红奶茶、六堡茶、跨境生鲜水果等领域有着“先发优势”。建议广西部委办局及市县渠道,借鉴MCN模式开展“网红直播带货+互联网销售”的尝试。
在国内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基础上,可以积极鼓励和支持文化传播资本和机构走出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内部创办和运营跨国MCN机构。通过此类机构培育和运营以中外留学生、外派人员、跨国企业家、华人华侨以及当地友华人士等群体为主的“国际网红”,以体育、文化、旅游、电商等领域为切入点,深度拓展“网红+”产业链集群。借助中国-东盟跨国“网红+”模式,进一步带动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和跨境文化交流,助力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