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原创   2024-11-13 09:29   刘清华

福建南平市被誉为“绿色金库”“南方林海”“福建粮仓”“中国竹乡”,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南平市以产业化思维,重点发展茶、竹、水、肉鸡、旅游等“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面对科创资源、高端人才相对短缺的挑战,南平市创新配置生产要素,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以“一平台两中心”为牵引,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绿色产业创新平台:精准推动“四链融合”

南平在全国设区市层面,首创打造了绿色产业创新平台(以下简称“绿创平台”),扮演“产业大脑”的重要角色。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成为南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南平市绿色产业优化升级。

绿创平台是一个主要面向南平市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人工智能平台。依托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以国家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果OpenKS为技术支撑,绿创平台通过构建先进算法模型,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组建专业团队,共同绘制产业链图谱。

目前,绿创平台已经为南平绘制了8张产业创新链图谱,更加契合南平产业发展实际。南平市科技局牵头对南平竹、水、白羽肉鸡和氟新材料等8条产业链开展“产业体检”工作,已汇聚了南平8个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专利、人才等各类数据5亿多条,共梳理出本地企业4510家、行业关键技术101项、本地人才1227人,拥有扎实的数据基础。

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长周远韬表示,绿创平台在汇集多方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链强补固拓模型、靶向企业推荐等模型,具备找技术、看产业、配资金、搜人才等功能,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提供专业服务。

“人才链”精准导入方面,绿创平台为全市503家企业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536人,在重点产业上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解决企业发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难题。

在运营模式上,绿创平台开创性地委托南平市属国企南平实业集团开展市场化运营,发挥国企在人才、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组建了一支懂产业、善投资、会运营的产业服务团队,为中心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服务。

南平市实业兴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容城介绍,绿创平台已在南平市800多家竹企试用推广,成功对接需求50余项,通过在竹产业的应用和完善,打造成为根植于南平、辐射服务更大产业范围的创新服务平台。

图片7.jpg

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展示大屏(南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8.jpg

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展示大屏(南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合力建设竹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南平市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聚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数量增长、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这一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南平竹林面积653 万亩,占福建全省的40%、全国的10%。竹加工企业众多,形成了从上游竹拉丝、竹片,到中游竹胶板,再到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竹木加工产业具有共性技术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的特点,南平市以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为公共服务载体,在物理加工、林产化工两个领域联合现有依托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打造竹木加工产业创新联盟。

面对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南平市围绕新质生产力实施意见9类产业,通过创新“1+N”产业创新联盟、市场化第三方联动、“区域集群+龙头带动”、院企利益共同体合作等4项机制,主动提出竹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路径,并制定创新平台发展路线图,分类施策打造功能定位清晰、联动作用发挥明显的竹产业创新平台。

2024年7月,南平市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在武夷学院成立,与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互动联动。该平台聚焦竹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及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围绕竹材料、竹工艺、竹机械以及竹产品工业设计,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不仅为区域内竹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检测检验及小试中试服务,而且为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人才和科技支撑。

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赵升云表示,围绕南平竹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该中心作为南平市竹产业基础研发平台和中式放大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推动食品研发成果落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南平市依托南平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对闽北食品产业开展产业体检,发现闽北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深加工技术基础薄弱、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升级存在困难,各个环节上存在共性技术问题比较突出。

为促进闽北食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南平市科技局与南平实业集团合作,引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及江南大学在食品领域的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共同组建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并于2024年7月29日正式成立。

研发中心是目前福建省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生产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该中心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紧密围绕水、茶、笋竹、白羽肉鸡等生态优势产业,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食品行业科创子平台。

图片9.jpg

武夷山矿泉水(南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10.jpg

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圣泽901”白羽快大型肉鸡品种(南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该中心工作人员宋雅源介绍,目前设有肉类加工、笋菌素食加工和茶果饮料加工三条标准化中试生产线及一个研发小试平台,配备有全球领先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色差仪、质构仪等精密设备,能实现食品加工营养物质、风味物资和滋味物质的数字化标定,促进建设高标准高稳定性的生产工艺流程,满足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顺利过渡。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的运营主体是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工艺技术的授权方,委托当地企业代为加工,从而将成果真正落地。这一运营机制不仅有效提高了中心的成果转化率,同时也降低了合作企业的风险,有效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真正让研发成果成为推动闽北食品深加工产业不断发展的助力。

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了茶啤酒、酵素、海鲜菇、熏鹅、卤肉、水果捞、鲜笋保鲜等产品及技术开发,并与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等多个食品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目前部分产品已完成开发与成果转化落地。白羽鸡熟制脱骨鸡爪的冻转鲜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在福建圣农食品有限公司转化落地,产品产值已达千万元以上。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赵志军博士表示,三条中试生产线覆盖南平市重点布局的食品产业,使得研发中心可与南平市各县区食品企业共同完成新型食品的研制与中试放大,加速南平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扩大,最终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竞争力,打造南平高质量的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刘清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