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现有民用运输机场14座,居全国第5位;通用机场90座,居全国首位。去年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080.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位列东北地区第一。今年,提前44天超2023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
这样一张成绩单,彰显了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加速度”。
黑龙江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打造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不断提升枢纽能级,持续织密航线网络,不断优化服务保障,运行效能显著提升,加快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
对俄远东客运航线数量全国第一
今年7月,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哈尔滨机场列为全国十大国际航空枢纽,定位为面向俄罗斯远东及东北亚地区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是东北地区唯一国际航空枢纽。
发挥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区位优势,黑龙江省持续加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力度,全力推进国际航线网络建设,优先打造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的空中航空通道。今年以来,开通哈尔滨至曼谷、布拉戈维申斯克等航线。目前,哈尔滨机场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16条,其中对俄远东客运航线数量7条,居全国第一,对俄远东快线初具规模,向北开放优势进一步巩固。
今年以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已完成东二跑道校飞、试飞、行业验收等工作,眼下,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投用前的准备工作,即将投用。届时,哈尔滨机场将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拥有双跑道的国际机场。
打造“干支通,全网联”体系
前几日,来自湖北的游客王乐东,乘飞机去了漠河“找北”,在漠河游玩之后,又从漠河乘飞机到抚远,品尝蔓越莓啤酒。“龙江串飞航线的开通,大大节省路上的时间,真是太方便了。”王乐东说。
这个冰雪季,龙江依然火热。各地的游客飞抵哈尔滨,感受浪漫的中央大街,打卡美轮美奂的索菲亚教堂,再通过串飞航线,去漠河“找北”,到抚远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像王乐东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让哈尔滨机场变得更加繁忙,枢纽功能也日益显现。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不断强化“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建设,持续深度布局省内支线机场串飞,不断推进交旅协同融合发展,探索黑龙江“干支通,全网联”发展路径,今年新开通哈尔滨—漠河—抚远、哈尔滨—黑河—漠河等11条省内支线机场串飞航线,架起冰城哈尔滨、神州北极、华夏东极、中俄双子城、祖国林都等重点旅游城市直连直通的空中桥梁,将游客出行时间缩短到1~2小时以内,为广大旅客打卡北国好风光创造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交通服务,打造“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
中转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中转能力是衡量航空枢纽功能的重要指标。哈尔滨作为东北亚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连。通过提升国内中转服务水平,哈尔滨机场将周边地区的航空运输需求更好地纳入到自身的运输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中转服务水平的提升也促进哈尔滨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为此,黑龙江持续提升机场中转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中转流程,全力拓展通程航班业务。
目前,哈尔滨机场共有航线282条、通航点127个,其中哈尔滨至北京、上海每天出港航班达20余班,至广州、深圳、郑州、海口、青岛、杭州出港航班均达到10班以上,可满足群众“干干、干支、支支、支通”便捷换乘需求。
枢纽优势日益明显
旺盛的人流背后,是口岸功能的不断完善,是机场服务保障的不断升级,更是枢纽建设的不断推进。今年哈尔滨机场还完成T1航站楼改扩建,T1与T2航站楼实现了无缝对接,国际与国内航班的旅客转机,无需再穿梭于不同航站楼之间,国际—国内、国内—国际旅客转机可在同一航站楼内完成,形成T1、T2“双航站楼”高效协同的服务保障新格局。哈尔滨机场旅客服务部负责人介绍,“变化明显的还有机场大巴,原来旅客需要通过摆渡车进行国际国内衔接,现在旅客下飞机可以直接出航站楼坐大巴了。”
步入哈尔滨机场,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映入眼帘,先进的智能通关设备排列有序,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现代化与科技感,在这里,工作人员以专业且高效的服务,为旅客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让每一次旅程的开始都充满了温馨与顺畅。
航站楼内熙熙攘攘、人流如织,但一切井然有序。旅客说:“无论是打车还是乘坐大巴,只需上下楼就可以,无论是国内航班还是国际、港澳航班,都能在这里一起出发,非常方便。这体验,与北京、上海的国际航站楼差不多了!”言语间,满是对哈尔滨机场现代化服务的认可与赞赏。
凝聚建设伟力,激发奋进豪情,新时代的黑龙江不断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加速推进现代化航空产业建设,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努力实现从“枢纽流量”到“枢纽经济”的迭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江新篇章。(记者 吴利红 王迪)
(原标题:黑龙江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谱写国际枢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