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绘|中秘马铃薯合作架起连心桥

2024-11-13 17:03   新华社  

61eb21e55ae5461998b06185180cc5eb.JPEG

我们熟知的土豆,农业上称为马铃薯,西北农民习惯称为洋芋,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每到收获季节,圆滚滚的马铃薯从地里翻出,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喜悦。

0bfa56c4b55643f89544b3b130c02718.JPEG

↑村民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村收获马铃薯。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16世纪时传入中国。

6c2e0191c5f54cd6a5451fff03f277eb.JPEG

↑秘鲁万卡约附近的马铃薯田。

f0bee9b20e1d490687e4147ff4d79509.JPEG

↑秘鲁万卡约附近的马铃薯农户手举刚挖出来的马铃薯。

400多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马铃薯生产国。近年来,中国全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实现了从种薯繁育到主粮化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昔日农民糊口的“救命薯”、“洋芋蛋”,变成了致富“金蛋蛋”。

603476c4dfce4a1cb399fa8c709c07b4.JPEG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农民收获土豆。

00b8cd55d3c84ef8a3a019815a1034a8.PNG

作为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原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舰和研究团队每年有近百天时间都在农田攻关育种难题,只为将低成本的优良薯种送到农民手中。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王舰团队培育的“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63c3af167da34422bf163c5253adfd6a.JPEG

↑王舰(左)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组培苗培养室指导学生。

2004年,王舰来到了总部设在秘鲁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考察,这里拥有大规模的马铃薯种子和基因资源库。考察间隙,王舰还向外国专家介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积极争取合作资源,双方开始建立起联系。第二年,时任国际马铃薯中心试验站站长的维克多·奥塔苏应王舰邀请来到青海,双方在马铃薯培育、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

9d51a50eb4c64d4897852f32a7c5bae8.JPEG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秘鲁马铃薯专家维克多·奥塔苏。

奥塔苏自称是青海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他看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安第斯山区相似,双方在种质资源、马铃薯育种、加工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2006年,双方的合作结晶“青薯9号”问世,成为中国西北乃至全国推广的抗旱抗病名优产品。

1baa99502b70430f85f4b81d8260cc00.JPEG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拍摄的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站。

7c57ad18455c475085f165127d3afda4.JPEG

↑王舰在云南参加中国马铃薯大会期间在试验田查看马铃薯种植情况。

7a8f815d1895450e873872bbbbe94d98.PNG

从国际马铃薯中心退休后,奥塔苏依然活跃在马铃薯研究和种植技术科普的事业上。在距离首都利马200多公里的万卡约市,奥塔苏刚刚做完一场面向当地农户的讲座。

2eb0a09533e74e63a3d888b52babc377.JPEG

↑奥塔苏向秘鲁农户讲解马铃薯种植技术。

他说,“虽然秘鲁是马铃薯的原产地之一,但近年来我们也遇到了一些例如气候变化、病害等问题和挑战。很高兴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伸出了援手,向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技术,让农户得以应对这些情况。”

53fbf5f4822e4c2a838b7a82f3bdc65f.JPEG

↑在秘鲁万卡约市,农户聆听奥塔苏讲解马铃薯种植技术。

自中秘建交以来,两国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青海省作为中国高原农业的标杆,拥有丰富的马铃薯种植经验,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的栽培技术方面;而秘鲁则是马铃薯的发源地,以其多样化的马铃薯种植品种和传统的种植文化闻名全球。这种背景下,中秘两国通过技术合作和专家互访,正在为马铃薯种植带来新活力和新机遇。

6736353aa9c9453eaf5e686991aadd1a.JPEG

↑在位于利马的国际马铃薯中心,马铃薯试管苗专家安娜·潘塔展示计划送往中国的马铃薯试管苗。

9fa55e41439f4d5cbc0cc5a410ad13f5.JPEG

↑王舰(右四)与秘鲁驻华大使巴拉雷索(右五)、来华参加马铃薯种植培训的秘鲁农民在秘鲁驻华大使馆合影。

“我从未想过能到遥远的中国去,那是一个美丽又有着发达科技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不仅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还学到了宝贵的知识和技术。这种感觉就像梦想成真一样。”塞萨尔·卡德纳斯今年51岁,是秘鲁千千万万马铃薯种植户中的一员。2023年11月,他来到中国,参加了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举办的秘鲁小型农户马铃薯生产与加工培训班。

316653aecb43484ab3f9c98e1e5726ef.JPEG

↑秘鲁万卡约的马铃薯农户塞萨尔·卡德纳斯。

7fbc794d7b43400aa64ac96ba9a0c232.JPEG

↑秘鲁农民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参观学习和实际操作。

“我们的农场的主要产品是马铃薯的种薯。此次前往中国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种苗快繁、种植、病害防治等技术。今年我们是第一年开始应用这些技术,相信今年我的种薯品质能得到很大提升。”塞萨尔说。和塞萨尔一道前往中国学习的还有另外6位秘鲁马铃薯种植户,带领他们的正是奥塔苏。

8c42f50c51f74bde889b0fb9e739d4dc.JPEG

↑农民在秘鲁万卡约的马铃薯田内劳作。

597b7ce9766048a5801ae3fdad7ab224.JPEG

↑在秘鲁万卡约拍摄的马铃薯薯片。

“通过马铃薯,我们与大洋彼岸的中国同行建立了友谊,我们的成果又让两国许许多多的种植户受益。”每当奥塔苏谈起这段20年来远隔重洋的友谊时总是非常自豪。

3fbf2a7bef254187abfc232f8a4d7bc6.JPEG

↑王舰(左五)和奥塔苏(左六)在青海大学农科院会议室参加中秘马铃薯交流活动。

在谈及中秘农业合作未来的期望时,奥塔苏说:“秘鲁拥有的农作物基因多样性有很大的潜力,而中国在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上的优势能够与之形成互补。在马铃薯合作之外,我期待未来双方能打开更多的合作之门,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参与记者:王钟毅 张铎 席玥

拍摄:李木子 张龙 张铎 张宏祥

部分图片来源: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 化隆县宣传部

设计:陈聪颖

制作:戴天放

新华社摄影部 拉美总分社 青海分社 联合制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