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承压 长远看中国电动车在欧机遇仍存

©原创   2025-01-02 18:28   陈文仙

新华社瓦莱塔分社记者 陈文仙

在我国电动汽车拓展欧洲市场处于上升阶段之际,欧盟发布公告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多个成员国的电动车补贴退坡甚至被取消,导致销量下滑,市场遇冷。短期看,尽管地缘政治因素、欧盟绿色转型相关法规变化等给我国电动车企在欧市场拓展带来风险,但从长远看,我国车企凭借其技术领先、高性价比等优势仍有继续拓展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机遇。

短期内或在困境中承压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2011年至2020年期间,能源供应(即发电厂和电网)、能源需求(即建筑、工业、农业)和交通(即汽车、卡车、公共交通)等领域的绿色总投资平均占GDP的5.8%。要实现欧盟2030年气候目标,需要在2021年至2030年期间每年额外投资约占GDP的2%,这一水平必须维持20年才能在2025年实现净零排放。

欧盟对进口中国电动车在原有10%的关税基础上加征17%-35.3%的反补贴关税,已于2024年10月31日全面生效,为期5年。尽管欧盟加码绿色投资是一大趋势,但是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加之市场压力和投资风险,短期内我国电动车拓展欧洲市场将会承压。

加征关税将直接导致销售价格上涨,削弱中国电动车价格竞争力。市场需求预计因价格上涨而走软,致使中国电动车对欧盟出口量的下滑。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最新数据,2024年11月,欧盟纯电动新车注册量同比下滑9.5%,除10月同比有1.1%的微增外,8月和9月同比均下滑,11月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6.3%下滑至15%,法国和德国的纯电动新车注册量继续大幅下跌,同比分别下降21.8%和24.4%。2024年1-11月,欧盟纯电动新车注册量同比下滑5.4%。

销量下滑的一大主因是购车补贴政策取消或退坡,抑制消费。德国从2023年12月18日开始不再接受新的补贴申请;法国进一步收紧补贴政策且区分对待,亚洲产车型无法享受购车补贴。数据显示,中国在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越来越集中在电动车领域,2023年该领域的中国FDI占比达69%,仅匈牙利就吸引了中国在欧FDI的44%。中国电动车和电池制造商在欧洲供应链上已投入巨资,还计划进行更多投资,欧盟任何法律法规的变化都可能带来风险。比如,2023年8月正式生效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就提升了对电池生产的标准。中欧之间的地缘政治因素也将增加我国车企在欧投资的系统性风险。

竞争优势突出仍有市场机遇

在欧洲电动车市场遇冷之际,中国电动车凭借其领先技术和较高性价比仍有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的空间和机遇。

荷兰国际集团ING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前三个季度欧盟纯电动车市场占比有所下滑,但向电动车转型的大方向不会改变,预计在2025年至2035年间会大幅上升,价格实惠的中国电动车将愈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匈牙利国际汽车市场专家瓦尔科尼·加博尔表示,电动车从2026年中期开始预计会出现强劲的上升趋势。中国车企需要明确传达出不会大幅提高价格,或将避免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信息,让欧洲客户放心和获悉中国车企仍是欧洲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透明的沟通至关重要。

东风汽车集团欧洲大区产品经理胡一平表示,虽然欧洲电动车销售有所下滑,加征关税也的确推高了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但对中国车企来说,这也是一个审视和调整自身战略的机会。市场需求波动在短期内确实会带来一定压力,长期来看,欧洲对电动化转型的决心没有改变,中国电动车仍有机会抢占市场份额。欧洲消费者对高科技和智能驾驶的需求正在上升,中国电动车在智能系统、续航、以及丰富配置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受到欧洲市场中对高性价比、高科技配置有追求的消费者青睐。

零跑汽车瑞士进口商总经理帕特里克·冯·巴谢勒表示,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整个欧洲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正在引领并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他非常确信中国技术更优越且价格更实惠。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雅各布·冈特表示,即使在加征关税下,中国一些车企仍能向欧盟出口并获得良好利润率。英国智库经济学人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尼克·马罗认为,无论地缘政治局势如何,中国电动车制造商仍将继续扩展海外市场,他们在欧洲建厂将成趋势。

发挥高性价比优势加大品牌推广

专家建议,中国电动车制造商需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发挥高性价比优势,因地制宜,更快推出适配性更强的产品,同时做好品牌推广,推进本地化产能建设。

第一,在产品技术方面继续保持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领先地位,推出更多适合欧洲用户的高性价比车型,满足廉价绿色出行转型的迫切需求。

马耳他科学技术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斯尔维沃·萨瑞表示,相信只要中国继续推动电动车的技术创新,让电动车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变得更加实惠可及,未来20年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定会增加。

 第二,在市场推广方面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环保、绿色理念上,让欧洲消费者看到中国车企的承诺和产品的长期价值,提高市场接受度。

通过积极参展欧洲车展、增加与欧洲本地媒体的合作等途径,增强品牌曝光度和市场影响力。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全方位营销,特别是通过本地车展与消费者面对面互动,能够大大提高品牌的认可度。

第三,推动欧洲本地化产能建设,既能规避关税问题,也能缩短供应链,提高市场竞争力,但需深入分析市场和综合考虑风险因素。遵守欧洲标准并保持多元化的供应商资源至关重要,同时需朝着建立一条既能惠及原始设备制造商,又能惠及整个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供应链的方向发展。

加博尔认为,除了纯电动车外,鉴于中国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也具有竞争力技术,中国车企也可考虑与欧洲制造商密切合作进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本地化生产。本土制造对于中国车企在欧洲取得长期成功至关重要,就像欧洲公司需要在中国进行本土生产一样。

第四,着眼开拓包括瑞士在内的欧洲非欧盟国家,减少贸易壁垒风险。以瑞士为例,该国关税只有4%,而且对中国电动车持支持态度,与中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瑞士汽车进口商NOYO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塞尔吉奥·考夫曼表示,瑞士对中国电动汽车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期待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加强长期合作。

胡一平表示,通过这些举措,相信即便在市场波动和关税加征的背景下,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依然能找到自身的位置,保持竞争力并稳步扩大市场份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