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吉隆坡分社记者 毛鹏飞、王嘉伟
以来自东南亚的太阳能产品低于生产成本价格在美销售为由,美国商务部日前宣布,拟对东盟四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的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初裁。其中,晶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将面临高至271.28%的反倾销税率,终裁结果将于2025年2月公布。
对此,马来西亚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公开建议在马中企不要仅为了规避美国关税而在马来西亚投资。对于依然在马来西亚保留产能的中资企业应加快提升产业链本地化率。此外,马来西亚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迅速,本国绿色能源需求加大,建议相关企业研判行业需求,加大本土开发力度,积极拓展在东南亚能源转型中的市场机会。
反倾销税将削弱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力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东南亚光伏组件出口量已占全球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主要销往美国和欧盟,后者成为中国光伏产品“出海”的重要基地。特别是马来西亚,2023年对美光伏组件出口额达到18.7亿美元,同比增加107%。
尽管马来西亚在四国中平均反倾销税率相对较低(31%),但自2024年以来,中资在马来西亚的光伏企业,如隆基、东方日升、天合光能等已缩小生产规模。马媒报道称,根据初步裁定,中企投资的马来西亚晶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初步税率为21.31%。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经济学教授姚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商务部的裁定结果将直接削弱在马生产的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中资光伏制造商需要开拓其他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以维持销售和生产。如果未能找到替代市场,将可能面临进一步萎缩,甚至有可能面临企业倒闭风险。
光伏企业在马来西亚面临挑战
马来西亚智库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执行董事翁忠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对上述四个东盟国家的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税率上调并不意外。早在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项初步裁定中就指出,上述四个东盟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板有相当一部分与试图规避现有关税的中国制造商有关。
从光伏组件产能来看,2023年第二季度,四个东盟国家的太阳能板出口占美国太阳能板进口总量约80%。这一裁定对其他计划利用东盟国家作为中转站以规避美国关税壁垒的中国制造企业发出了明确警告。同时,这也表明美国将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核查东盟国家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规则要求,例如至少25%的本地原材料含量要求。
翁忠义表示,关税上调将直接削弱马来西亚光伏产品出口至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这一因素将加剧马来西亚国内政策不确定性,使在马中企面临国际贸易政策频繁调整的风险,对长期投资信心造成不利影响。翁忠义建议在马中企应有效地平衡与当地供应商、劳工和市场的关系,加速推进本地化进程,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日益复杂的需求和挑战。
中企在马来西亚需加快本地化运营建设
反倾销税加征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亟需在全球整合与本地响应之间找到新平衡点,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随着全球对新能源和数字化的需求快速增长,马中两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在光伏、电池及半导体等新兴领域深化合作,以促成共赢发展。翁忠义建议双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最大程度降低美反倾销税的影响。
一是加强联合研发与技术突破。两国可以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联盟,专注于光伏新材料、电池储能技术及半导体高端工艺的创新。通过共享技术资源与人才交流,提升技术壁垒,共同应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和美国政策带来的压力。
二是优化RCEP区域内供应链协作。在RCEP框架下,马中两国可携手打造更具弹性和效率的区域供应链网络,推动原材料采购、本地化生产和市场对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以东盟为核心,构建区域内从研发到生产的产业闭环,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市场响应速度。
三是联手开发第三方市场。马中两国应联合开拓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通过优势互补,将马来西亚高性价比的光伏、电池和半导体解决方案推广至更多发展中国家,创造新增长空间。专家建议,在马中企应从单纯的市场开拓转向价值共享,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所在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赢得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