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亚欧总分社记者 包诺敏
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安东・阿里哈诺夫近期宣布,发现3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俄罗斯需要对这些车辆进行更严格的认证检查。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有专家分析称,该趋势或从卡车领域向乘用车市场蔓延,为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俄罗斯并未公开3个中国卡车品牌的具体名称,但据俄媒广泛报道,其中一家为中国品牌汕德卡,被指控称存在“严重缺陷”,涉及噪音控制、后部防撞结构等强制性标准不达标问题,相关车型已被暂停销售并启动召回程序。随后,俄罗斯技术法规和计量局暂停了针对汕德卡 Shacman SX3258 型卡车发放的车辆类型批准证书(ОТТС)的有效性,禁止其在俄进口和销售。
据俄罗斯汽车市场分析机构Autostat数据,2024年,俄罗斯的卡车经销商中共有1509个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卡车经销商总数中占比74%。俄罗斯卡车经销商数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全部是中国品牌,分别是汕德卡、豪沃、东风、一汽、徐工,仅汕德卡品牌就在俄拥有300多家经销商。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劲发展势头,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提升认证标准,还逐步对车辆使用费进行调整,旨在恢复市场平衡。
有观点认为,这一系列举措可能促使部分中国汽车企业撤离俄罗斯市场,同时为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发展腾出空间。强化检查与认证的核心目的被认为是扶持本土汽车企业,特别是卡车巨头卡玛兹公司。在与中国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卡玛兹公司承受巨大压力。
业界普遍认为,俄罗斯市场政策摇摆的本质是产业保护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体现。2024 年俄本土汽车产量下降 13%,拉达等品牌市占率萎缩,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壁垒为本土企业争取转型窗口期。
俄罗斯汽车经销商协会前主席奥列格・莫谢耶夫指出,当前针对中国卡车的严格审查措施预计将逐步扩展至整个汽车市场,乘用车认证标准也将面临更严格审视。俄罗斯全国汽车联盟副主席安东・沙帕林也认为,该举措可能在卡车领域形成传导效应,其他中国品牌如 Howo 和 Sitra 也可能面临严查。
去年以来俄罗斯持续收紧汽车进口政策。去年下半年,俄罗斯修改了平行进口车规定,使中国汽车品牌进口流程变得更加繁琐。同时,俄政府要求从中国经由中亚国家中转再运往俄罗斯的车辆补齐各类税费。另据俄工贸部消息,今年4月1日起,将实施新的限制措施,预计从欧亚经济联盟(EAEU)成员国平行进口至俄罗斯联邦的外国汽车价格将显著上涨,涨幅最高可达30%。根据新规,若进口汽车在初次申报时价格被低估,则在进入俄罗斯市场时,进口商需额外支付一笔使用费,该费用涵盖了俄罗斯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间关税、消费税及增值税的差额部分。
在俄罗斯汽车行业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担忧已形成广泛共识。俄联邦委员会经济政策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伊万·阿布拉莫夫指出,欧洲和美国在汽车领域一直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土产业,这种保护手段由来已久且成效显著。阿布拉莫夫坚信,俄罗斯当前对中国汽车实施的认证审查升级行动以及后续一系列相关举措,能助力俄罗斯汽车工业提升实力,重回国际竞争舞台,甚至实现汽车出口,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俄罗斯市场的政策变化,中国车企需高度重视且谨慎应对。一方面,俄罗斯以 “技术缺陷” 为由暂停中国卡车销售,凸显中国车企合规短板。车企需系统性升级技术适配能力,严格遵循强制性标准,与认证机构合作,降低合规成本。另一方面,加速本土化生产是跨越政策门槛的关键,通过在俄设立生产线、联合开发技术等方式,提升产品适应性,获取政策支持。此外,建立风险缓冲机制也十分必要,如在中亚国家建立零部件中转库存,关注局势动向,储备欧规技术认证能力。
也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市场的规则重构,对中国车企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车企需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深耕” 转型,将技术合规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以本土化绑定市场根基,在政策波动与竞争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