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出海”需重视隐性壁垒

©原创   2025-03-26 11:11   王鹤, 陈云富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 王鹤、陈云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我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及出口同比增长均超50%,表现突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幅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出口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隐性壁垒。与传统关税壁垒不同,非关税贸易措施有隐蔽性、歧视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透明度较低,容易被用作贸易保护的隐蔽手段,比关税壁垒这类显性阻击手段更难被及时发现、识别和规范。分析指出,我国企业需高度重视海外不断“冒出”的隐性政策壁垒,加强研究应对。

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多重风

2024年11月19日,欧盟理事会通过《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FLR),12月12日欧盟在官方公报上公布生效。2024年12月底,巴西劳工部公告称,从正在建设的比亚迪卡马萨里工厂中“营救”了163名被“强迫劳动”的工人,且事件持续发酵。

比亚迪巴西“强迫劳动”事件从巴西开始调查、爆发,直至发酵升级的时点,正值FLR生效之际,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强迫劳动”。业内专家认为,FLR将产生深远影响,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

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说,FLR是欧盟加强全球供应链可持续性的新政策,对企业合规和长期竞争力带来深远影响,对企业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和合规造成挑战。

据介绍,FLR的“威力”在于具有域外效力,即只要涉嫌强迫劳动,欧盟都会关注,实现“长臂管辖”。即使不在欧盟地区生产的产品,只要涉嫌“强迫劳动”,欧盟成员国市场也可以对该产品进行封杀。美国翰宇国际律师事务所分析称,FLR规定,全产业链中任何环节的产品或服务涉及“强迫劳动”,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和服务无法进入欧盟。

2025年3月以来,部分国内大型企业开始“强制下班”“严禁加班”,如美的集团规定18:20起不允许在公司加班,禁止员工就餐后返回工位继续加班;海尔集团要求全面落实双休制,包括研发、市场在内的所有部门周六不准来公司,特殊情况需要加班,要提前一周审批。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是国内“反内卷”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海外市场的合规需求驱动。调整政策的美的、海尔、大疆等企业,有的在欧洲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有的海外营收占比超过80%,种种迹象显示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应对相关的挑战。

诸多出海隐性壁垒显现 

此前,俄罗斯大幅调高了汽车回收费,金额高于欧盟反补贴税。俄罗斯联邦政府规定从2024年10月1日起,俄罗斯提高回收费的法令生效。法令生效后,俄罗斯对进口汽车及挂车设备的回收费平均上涨80%,随后还会指数化增长。未来,回收费的费率将从每年1月1日起,逐年提高10%-20%,直到2030年。这一调整已纳入俄罗斯政府批准的汽车和专用设备回收费长期指数调整计划中。

美国智库融鼎集团报告显示,俄乌冲突以来,国际汽车制造商快速退出俄罗斯市场。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等中国车企抓住机会,迅速进入并确立了主导地位。对大多数中国车企来说,俄罗斯收取的回收费比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税更高。

此外,围绕碳排放、碳足迹等“绿色准入”条件,欧盟已在构建针对性很强的隐性壁垒,主要包括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产品碳足迹等。2023年,全球首个以“碳关税”为主要议题的法案CBAM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过渡期到2025年底,2026年至2034年逐步全面实施。虽然CBAM规定,进口产品在生产国已支付的碳排放价款可以用于抵扣,但中国碳市场碳价与欧盟价格相差甚远。一旦汽车被纳入CBAM的产业适用范围,中国车企想出口欧盟,就将面临大额的碳税成本。

在产品碳足迹方面,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于2024年2月18日起实施。该法案的实施对中国相关企业出口欧洲将带来巨大挑战,要求企业补足和完善碳足迹声明,满足欧盟对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再生利用要求,以及应对电池护照中的信息披露。

法国政府电动车购车补贴基于“环境分数”确定补贴对象,决定车辆是否有资格获得补贴的重点。有大型车企欧洲负责人表示,这一政策明显倾向法国本地和欧洲制造的汽车,几乎所有中国电动汽车都无法满足补贴条件,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

企业“走出去”更应“走进去”参与全球化经营

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崛起的中国优势产业,面对海外经济体的“围追堵截”,国内企业须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全球经营管理能力,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及时响应机制。

应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合规能力和水平。针对近期的“强迫劳动”等事件影响,企业应持续开展供应链尽职调查,评估并识别所谓的负面冲击风险;建立或完善内部合规体系,确保遵守新的法规要求,关注欧盟法规更新及数据库建立情况,避免被贴上所谓“强迫劳动”标签。

应加快碳合规等体系建设,针对性筹谋应对方案。欧盟驻华标准化专家项目负责人徐斌判断,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将在欧盟新一轮大选完成后提上日程,这要求各企业做好动力电池碳足迹管理,拿出有说服力的碳足迹报告,其中重要数据收集及数据安全将成为重大考验。

业内专家还建议,中国车企走出去需积极调整理念,遵守“客场”规矩,切忌“反客为主”。尊重国外老牌车企的历史地位,以我国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赋能国外企业,以技术合资、股权合资等方式助其转型,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需建立与当地“共赢”思维,充分学习外资车企入华四十年“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企业价值传播体系,让中国企业“在欧洲(美洲)、为欧洲(美洲等)、向全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