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货物在俄罗斯遭大查验事件及影响调查(上)

©原创   2025-04-09 09:44   刘恺

新华社亚欧总分社记者 刘恺

近期,中欧班列货物在俄罗斯遭扣押和积压引发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方先后有1300个集装箱受影响,部分集装箱滞留超过5个月。经多方调查发现,此次大查验源于俄方加强对所谓军民两用商品过境的限制。俄方的查验令不少中国企业和货运代理商遭受巨额损失,且对中欧供应链造成干扰,业内人士担心长此以往中欧班列运输将受到严重影响。

严格查验导致货物被扣押、滞留情况严峻

记者深入采访中欧班列运输企业、货运代理商和被查验的相关企业代表得知,俄罗斯政府在2024年10月15日通过1374号令,明确规定禁止军民两用货物(主要是迷彩服和鞋类、电动机和发电机、电池、集成电子电路、雷达、无线电导航和遥控设备等)过境俄罗斯,以免相关货物流向“不友好国家”,并最终成为支持乌克兰对俄作战的物资。受此影响,从去年10月份开始,俄方对过境俄罗斯的中欧班列货物明显加大了查验力度,遭扣押、滞留现象屡见不鲜,积压情况严峻。从俄方处理结果看,查验没有问题的继续往欧洲运送、有问题的则退运或者罚没。

 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是中欧班列核心枢纽之一。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中铁集装箱俄罗斯公司、宁波铁大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业内知情人士介绍说,据从俄罗斯国家铁路公司(以下简称“俄铁”)了解的情况,此次查验非常严格,导致从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的火车站和口岸、从俄罗斯进入白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口岸等均一度出现大量集装箱、货运车辆积压情况。

宁波铁大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4个集装箱被查验,还有4个集装箱因同车板货物遭查验受牵连(“同车板”是指在不同轨距铁路段之间换装时多个集装箱被装载在同一车板上进行运输的方式),均滞留超过100天,其中有几个接到指令退运。另据一名中国货运代理公司涉俄罗斯业务工作人员介绍,该公司在此次大查验中共涉及100多个集装箱,有53个集装箱被要求退回中国。

据长期从事俄罗斯卡车运输的中方车队负责人介绍,因查验受阻的不仅是中欧班列,还涉及卡车运输,至少100辆卡车被扣押或滞留,后续至少上千辆卡车被迫绕行。调查发现,卡车运输受阻的主要原因是俄1374号法令将电池列为限制出口的商品,而欧洲的动力电池绝大部分需要从中国进口,受制于电池不能用铁路运输等规定,电池通常采用卡车运输方式,目前因为俄方查验严格,部分货物需要办理退运手续再经土耳其转运,导致一些车辆滞留3个月仍未解决问题。

四方面因素导致中企承受巨大损失

调研了解到,过境俄罗斯向欧洲的中方货物占据绝大多数,如此中方企业受查验的影响最大。一是俄方查验效率低下,导致积压严重。据中方货代公司从俄铁了解的情况,受俄方查验效率低影响,去年11月中方发出的集装箱,有可能需要排队到今年5月份才能处理完。

二是俄方对军民两用货物的认定、罚没标准不透明,存在一定随意性。据部分中方企业和货代公司反映,俄海关和执法部门对俄政府令存在过分解读,比如服装(短袖、内衣内裤、长裤)、充电器(手机充电器、汽车充电器等各种充电器)、插座、鼠标键盘等各种电子产品全部判定为军用。

三是俄方与企业间的沟通不畅。据一名中国货运代理公司涉俄罗斯业务工作人员透露,在扣押和滞留过程中,俄方未及时向中方货主和货代公司提供详细信息,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此外,中欧班列境外主要货运代理商UTLC公司对一些已被俄海关放行的集装箱,也坚持要求退运回中国,理由是认为“海关文件可能造假”,即使中方做了公证也不予认可。

四是中方退运组织工作有待加强。据中方企业反映,货物滞留后一直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统一组织货物发运,致使部分集装箱在哈萨克斯坦滞留超过4个月,至今没有退回。

中欧班列运输受阻,绕道只是权宜之计

记者发现,俄政府近期明显加强对货物进出口的管控,除去年10月15日通过1374号政府令对2022年313号总统令进行修正外,12月还出台了1874号政府令,对限制过境出口的商品代码和申报分类做了更详细规定,也豁免了一些商品种类。不过,据中方企业和货运代理反映,即使豁免了某些品类,客户也不敢走过境俄罗斯的运输路线。

宁波铁大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得知过境俄罗斯受阻后开始选择走海运或绕道中欧班列南线(即从中亚经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外高加索国家运往欧洲),但走海运费时,走南线也有弊端,只能是权宜之计。

一名企业负责人表示,南线也有堵点,一是海铁多式联运形式繁琐;二是南线涉及的国家更多,清关等成本更高;三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港口运力不足;四是土耳其等地关务还面临换单因而耗费时间等问题。以上因素导致南线运输时间需要60天到70天时间,慢的时候甚至接近3个月。

业内人士认为,俄方此次大查验已经影响了中欧班列正常运行,打击了部分中方企业和欧洲合作伙伴对中欧班列畅通运行的信心,跨境公路运输同样受阻,也对维持中欧间的正常物流运输和进出口贸易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中欧班列或有变为“中俄班列”“中亚班列”的风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