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瓦莱塔分社记者 陈文仙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已对俄实施多轮制裁,但从利益考量,短期内不会制裁俄罗斯液化天然气(LNG)。欧盟经济复苏乏力、制造业困境重重,难以完全摆脱对俄天然气依赖,且内部对是否制裁俄天然气存在分歧。与此同时,欧盟正在推进能源转型,转型成功前仍需多元化进口天然气。分析认为,欧洲天然气市场变化将影响全球格局,加剧竞争,或对中国 LNG 供应等方面造成影响,我国需坚持国内开发与海外市场并重。
2024年12月31日,俄罗斯天然气过境乌克兰的合同到期,乌克兰拒绝续签过境合同,俄罗斯天然气不得不停止从乌克兰过境输往欧盟。目前,俄管道天然气仅剩下“土耳其溪”管道进入欧盟市场。分析认为,由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性,完全禁止LNG船运非常困难,能源贸易流向的改变和全球供需格局的重塑使得俄天然气依然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欧洲市场。
2024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LNG同比增长17%,俄罗斯成为欧洲第二大LNG供应国,且俄罗斯 LNG 的交付高度集中,比利时、法国和西班牙占欧洲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总量的 85%。国际能源署预计,随着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供应量下降,加上天然气需求预期有所增长,欧洲2025年的LNG进口量预计同比增加15%以上。
2024年6月,欧盟对俄实施第14轮制裁,其中一项措施是禁止在欧盟境内为转运至第三国的俄罗斯LNG提供重新装载服务,包括船对船转运、船对岸转运以及重新装载操作。事实上,由于通过欧盟港口转运到第三国的LNG只占俄罗斯LNG出口总量的一小部分,这一制裁措施并未能影响到欧盟成员国继续进口俄罗斯LNG。
大宗商品数据提供商克普勒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旬,欧盟进口了创纪录的1650万吨俄罗斯LNG,由此可见,欧盟不但没有逐步减少俄罗斯LNG的进口量,反而增加了进口量。为了弥补过境乌克兰的俄罗斯天然气空缺,欧盟很有可能将增加“土耳其溪”管道的输送或者增加挪威管道气的进口。同时,欧盟将不得不增加包括俄罗斯在内的LNG进口。
天然气产业高度受制于基础设施,天然气供应链的打破与重新建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分析认为,短期内欧盟在供给方面无法快速找到俄罗斯的替代。由于欧盟不同成员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欧盟内部对于是否对俄罗斯天然气实施制裁一直存在分歧。虽然欧盟拟在2027年之前完全放弃进口俄罗斯化石燃料,但欧盟未来是否会继续讨论对俄天然气实施制裁,仍将取决于其内部的协商以及对能源安全的共同评估。
根据国际能源署1月底发布的报告,天然气市场2024年逐步实现再平衡并恢复结构性增长,2024 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创历史新高,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虽然 2025 年 1 月 1 日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停止管道天然气运输不会对欧盟造成迫在眉睫的供应安全风险,但它可能会增加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需求,并在 2025 年收紧市场基本面。
欧盟增加对LNG的采购导致全球LNG市场变得更加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可能会导致LNG价格的上涨。除了对价格的影响外,欧盟从其他市场采购天然气增加了欧盟与亚洲天然气价格的相关性。虽然欧盟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大陆互联互通的电网及其协调的市场,使从北欧到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能源贸易更加高效,但是在欧盟成功实现能源转型之前,其LNG进口量仍需维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俄罗斯减少天然气供应,欧盟增加了对全球LNG市场的依赖,欧盟与亚洲天然气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俄乌冲突前,亚洲天然气价格通常高于欧盟,因为亚洲更依赖LNG来满足需求波动,而欧盟则能以较低成本获得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然而,俄罗斯对欧盟的管道供应削减改变了这一状况。欧盟对LNG的需求增加,使其天然气价格与亚洲的相关性显著上升。
此外,因欧盟在全球LNG市场上的需求增加,欧盟与其他地区(如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竞争加剧,这些地区可能因无法与欧洲竞争LNG货物而受到影响。美国与欧盟达成协议,计划到2030年每年向欧盟供应约500亿立方米的LNG,这将显著增加美国在欧洲市场的份额。
俄罗斯则致力于寻求能源出口多元化。俄罗斯在面对欧盟的能源制裁时,积极拓展国际油气市场,加快布局“西伯利亚力量”等管道项目和“北极2号”等LNG项目,努力提高在亚太地区和LNG市场的份额。
对于欧盟而言,目前,欧盟能源长期供应受到制约,现有供应渠道中,荷兰、挪威等欧洲本土油气产能已无太多上升空间,北非、阿塞拜疆等俄罗斯以外的天然气管道已在高位运行。因此,尽管欧盟谋求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从现实看难度较高。
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全球天然气价格和供应格局,且将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欧盟国家寻求能源进口多元化,其能源政策转型强调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避免油气供应国的单一化。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在勘探开发领域坚持国内开发与海外并购并重,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同时,欧洲的能源政策转型可能导致更加激进的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在硅晶圆、风机和叶片等领域,中国需要避免产业链脱钩带来的市场损失。
分析认为,对中国这样的天然气进口大国来说,可以通过多元化进口来源、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来应对这些变化,以确保能源安全。同时,中国应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能源合作,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以应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