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安全风险加剧 中企投资需审慎调整

©原创   2025-04-01 16:57   张健

新华社阿比让分社记者 张健

近日,尼日尔军政府因“未兑现本地化承诺”为由驱逐中国石油企业三名高管,并关停中石油旗下酒店与项目办事处。这一事件被部分自媒体误读为中尼关系恶化的信号,记者通过多方调查发现,这次事件为中石油与尼军政府之间的商业纠纷,未对两国合作造成根本性影响。然而,随着尼日尔政局与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中企在当地的投资面临巨大风险,需审慎评估。

“中石油危机事件”缘由

2025年3月,尼日尔政府以“系统性规避本地化法案”为由,要求中国石油企业三名高管48小时内离境,其中包括中石油尼日尔负责人、西非石油管道公司负责人,以及中尼合资的津德尔炼油厂总经理,并永久吊销了中石油驻地——尼亚美阳光国际酒店执照。

据了解,尼日尔军政府去年8月颁布第2024—34号法令规定,在尼采掘类企业应保证尼日尔人优先享受国家财富以及接受培训和技术转让的权利。

尼日尔军政府公开表示,上述企业存在多重违规行为,包括拒绝为当地工人制定公平薪酬标准、未遵守本地供应商合同配额、未优先采购本地商品服务、缺乏对尼日尔员工培训晋升以及拒绝技术转让提升本土能力,强调“尼日尔资源首先属于本国人民,外国投资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规”。

此事件在网络发酵后,部分自媒体炒作“尼日尔驱逐中企高管意图霸占中石油在尼资产”“军政府拒绝支付4亿美元欠款”“中国在尼投资全面受阻”,意欲挑起两国对立,煽动国内民众情绪,引发市场过度反应。经记者调查,当前中尼关系基本面未受任何影响,且尼方多次公开表示此次事件并非两国合作关系破裂;尼日尔首都安全形势与民众对华态度与事件发生前无二,中石油也并未因此受到经济上的损失,其国内代表团已与尼军政府展开新一轮谈判。据中国驻尼日尔大使蒋烽介绍,“目前中石油炼油厂和尼贝石油管道的运营仍在继续,未受任何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事件更倾向于商业纠纷而非政治风险事件,至于网上所传的“4亿美元贷款”尼军政府已还清2亿美元,剩余部分可以通过石油收益陆续还清。

尼当前营商环境不佳 政策与安全风险较突出

自2023年7月政变以来,尼日尔军政府的治理体系尚未稳定,政策制定缺乏连贯性和透明度,常依赖行政命令替代法律程序。尼日尔历史上已发生过多次政变,且当前政局仍存在不确定性。军政府高层治理经验匮乏,官僚体系腐败且行政效率低下,这不仅增加了外资运营的成本,也导致商业契约的执行变得不稳定。部分中资企业反馈,税务和行政部门对外资企业的管理更为苛刻,常常征收过高的税费,增加了企业的财政压力。

尼日尔地处萨赫勒地区,与马里、布基纳法索接壤,是恐怖分子活跃的区域。2024年,全球恐怖主义死亡人数的51%来自萨赫勒地区,尼日尔在过去两年中因恐怖主义导致的死亡人数增幅全球最高。恐怖主义活动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也对外资企业的人员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2025年3月21日,极端组织“大撒哈拉伊斯兰国”在尼日尔蒂拉贝里大区发动恐怖袭击,导致当地一座清真寺发生爆炸事件,造成至少44名平民罹难、13人受伤。此次袭击标志着该组织在萨赫勒地带的活动已从传统军事目标转向民用设施,凸显地区安全态势的恶性演变,中资企业在尼日尔的运营环境愈加严峻。

中企投资尼日尔短期避险与长期研判双轨并行

当前,尼日尔政局动荡与恐怖主义风险交织,短期投资环境高度不确定。专业人士建议,在尼中企短期内应以风险防控为核心,一是暂缓一切新增项目投资,优先保障人员与资产安全。已运营项目需全面提升安防等级,强化与专业安保机构合作,对边境及高危区域的非必要业务实施战略性收缩,逐步向首都等安全系数较高的地带集中资源。二是企业需加速优化资金管理,优先采用灵活结算方式规避外汇管制风险,避免资金链因政策突变而承压。同时,应密切关注军政府政策动向与安全局势演变,建立实时信息监测机制,确保在突发危机中快速响应。

中长期投资应根据尼日尔政局的变化而调整。如果政局稳定且安全形势有所改善,建议企业可以逐步扩大在低敏感行业的投资,如农业技术合作、医疗教育等领域。这些领域不仅符合尼日尔民生需求,也能规避与政权不稳定相关的高风险。

此外,企业应坚持“风险共担、本地融合”策略,选择与当地政府或国有企业合作,通过技术输出和管理赋能等方式降低主权风险。同时,在合资经营的基础上加强本地化发展,注重培养本地人才,逐步实现与尼日尔经济的融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