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2.0: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原创   2025-04-02 16:52   陈碧琪

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 陈碧琪

全球经济正面临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博弈、持续通胀与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等多重风险挑战。大变局之下,企业如何实现“不下牌桌”并成功突围?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与会专家提出解决路径:以全球视野打造海外市场第二增长曲线,通过创新合作与均衡布局应对不确定性。海南自贸港凭借区位优势、政策红利及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加速成长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新前沿、区域合作的新热土、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有望成为助力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战略桥头堡”。

“全球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经济全球化远未完成,更需持续推进。”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指出。专家普遍认为,全球化是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需坚守市场规律,以扩大国际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创新投入应对出海挑战。

面对美国新一轮关税壁垒,欧洲企业已加速多元化布局:德国、法国车企加大对华及东南亚出口;西班牙、意大利农业企业转向中东与亚洲市场;荷兰制造商计划将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中国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亦迫在眉睫。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董事长许立荣建议,企业需以全球视野均衡布局,重点关注RCEP、“一带一路”、拉美及非洲等新兴市场。

“未来‘不出海就出局’的不仅是制造业,所有行业均需将国际化列为战略议题。”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强调。当前,部分国家以“产能过剩”等为由设置贸易壁垒,阻碍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合作。对此,李海涛提出,中国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出海”将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突破传统低价模式,在海外打造高附加值增长曲线。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俏指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30%,但60%依赖外需,内需占比仅40%,结构失衡压力凸显。中国企业亟需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将中下游环节转移至邻国及合作伙伴,同时掌控核心技术、品牌与关键供应链,构建全球共赢格局。

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刘如涛表示,海南位于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链接着国内超大市场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其“8字形”区位象征无限机遇。目前,海南正打造“两个总部基地”——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际企业“引进来”的战略平台,并通过“免税政策+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降低企业出海成本。

以澄迈数字文化出海产业园为例,其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及EF账户优势,构建“政策+场景+金融+跨境服务”生态,计划3年内吸引50家以上文化IP企业入驻,孵化营收40亿元的标杆企业,助力数字文化产业腾飞。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观察到,中国企业出海模式正从“成本驱动”转向“价值创造”,如上汽集团通过海外本土化运营提升国际话语权。他建议企业以“本土共生”思维替代单纯出口,平衡全球化布局与区域深耕。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指出,美国逆全球化政策反而推动亚洲经济体深度协同,为中国企业重塑全球制造业提供机遇。“未来10至20年,中国企业或能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这条路将越走越开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