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4月7日出版的2025年第14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文章《新型储能出海需破“三关”》。摘要如下: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作为全球户用储能的头部企业,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在产品端加快钠离子等新技术的应用拓展。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与意大利的贸易伙伴共建海外储能工厂,拓展海外朋友圈。
该公司副总裁宋劲鹏说,尽管海外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凭借持续的效能提升和成本优势,中国的新型储能产品日益受到海外用户认可,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安徽、江苏等地了解到,多家新型储能企业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拓展新兴市场,支撑新型储能更好“走出去”,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但同时,全球储能行业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产业标准滞后,成为新型储能产业参与海外竞争面临的三大挑战。
全球储能行业竞争加剧。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中国储能行业具有多重优势,但是储能行业的技术迭代创新加快,谁掌握技术先发优势,决定着谁将在全球市场拔得头筹。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说,举个例子,作为下一代能源储存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池技术成为美国、日本、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竞争目标。
贸易新壁垒掣肘产业出海。业内人士反映,欧盟陆续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产业新政,美国也对我国锂电池出口加征关税,加上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形成,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新掣肘。
此外,锂电池产品出口面临更高的“绿色”门槛。“根据欧盟发布的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相关电池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碳足迹管理系统,准确测量和报告碳排放量,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缺少企业的电池碳足迹数据。”业内人士说。
标准滞后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受访企业反映,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新规则、新变化,相关标准的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出海的瓶颈,也不利于保障产品质量。
业内人士表示,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立内外联动的协作机制,有利于破解技术关、标准关、协作关这“三关”,更好助力新型储能企业出海。
聚焦竞争的重点领域,加快技术研发攻关。刘彦龙说,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上,美日韩等国正在加快追赶,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骨干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下一代电池技术、新型材料加大扶持力度,保持储能产业技术领先优势。
从企业自身来看,增强内生动力仍是发展硬道理。上海海优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爱民说,一些中小新能源企业不能等待头部企业的专利和经验,而应主动转变观念,提升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
积极应对国外市场变化,完善行业规则体系。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德荣说,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完善行业生产规范,严把出口产品检测认证关。
对内对外加强协作,为企业组团出海创造条件。储能电池的一些核心原材料,海外依存度较高,需加强与海外资源国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出海创造更好环境。刘彦龙建议,通过构建国际市场交流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精准研判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