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13日电(记者王鹤)4月11日,在由新华通讯社与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各界专家、企业高管对中国-东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中国-东盟在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双方应携手共建超大规模市场,共享发展红利。
2025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作为分别拥有14亿多和6亿多人口的两大市场,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超大规模市场,对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和东盟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合作空间广大,大有可为。中国-东盟两大市场更紧密融合联通,一定能形成更为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发展外溢效应,不仅将为双方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也将为地区和世界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马来西亚国会上议员、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卢成全表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亚太经济一体化与发展的基石,中国与东盟已经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贸易和投资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仍在全球范围内上演,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连锁反应。因此,对东盟和中国来说,继续加强基于国际规则的贸易秩序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同时通过区域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共同构建国际贸易秩序。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升级版3.0(ACFTA 3.0)将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事项。”卢成全说,未来十年,中国和东盟在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全球价值链重构、人口结构变化、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将深刻影响区域发展,推动更强大的区域一体化,实现增长和繁荣,共享科技进步的红利。
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执行董事翁忠义表示,2009年后,中国和马来西亚双边投资关系得到加强,更多高质量投资进入马来西亚,如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扩建和现代化以及联合钢铁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工作机会。此外,中国在马来西亚的高科技产业投资也不断增加,如华为与马来西亚4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合作,为马来西亚学生提供改变人生的机遇;宝腾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的合资合作,提升了宝腾的生产效率并恢复了其在马来西亚销售,吉利此前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汽车枢纽,预计将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电动汽车及零部件投资,提升马来西亚在全球汽车和技术领域的地位。这些不仅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在不断深化,也体现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投资质量,不仅创造高价值的工作机会,还促进了技术发展,并长期惠及马来西亚经济。
翁忠义表示,展望2025年,东盟和中国将继续在创新方面携手合作,特别是数字和人工智能领域。
马来西亚生物经济发展机构主席、区域策略研究所智库顾问李文材说,当前,在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中,60%已经实现了零关税。希望随着升级版协定的签署,这一比例能够进一步扩大。“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东盟和中国更应该团结在一起。”
李文材表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专利的申请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过去,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许多研究人员去西方、去欧美攻读博士学位,但现在美国几乎关闭了“半扇门”,中国可以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科研人员和博士生敞开更多大门。
来自中国的企业界人士表示,基于中国-东盟的超大规模市场,双方有更多合作空间可以挖掘。
上汽集团马来西亚公司董事总经理齐枫称,东盟是上汽集团全球路线图的核心,2024年上汽在东盟交付了13万辆汽车,同比涨幅达3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43%。马来西亚在这一增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庞大的汽车市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对电动汽车的友好政策,使其成为上汽在东盟的枢纽,也是上汽长期发展电动汽车和创新的基地。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朱佳琪称,美国关税大棒挥向全球,中国和东盟区域的合作将会越来越紧密。申能期待,能与东盟国家在油气上游的勘探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此外,申能与东盟国家在绿色低碳能源的转型发展领域有巨大合作机会:一是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的合作;二是新型绿色能源、绿色燃料的合作。
“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由新华通讯社与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办,申能集团、上汽集团、上汽大众和上汽安吉物流联合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马来西亚区域策略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1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部门和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