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4月13日电(记者陈云富)“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 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申能集团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朱佳琪在圆桌讨论时表示,申能与东盟的能源企业合作密切,随着合作的深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双方企业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上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的投资及经贸关系将更为紧密。
作为上海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申能集团为上海提供超三分之一的本地电力以及95%以上的天然气供应。申能集团较早就与东盟地区企业开展合作,早在2006年,申能集团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就签署了LNG长期供应协议,2020年双方再次签署新的增量供应协议,目前每年采购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超过上海天然气供应量的一半。2018年申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发电用煤,近年来年采购量占申能在上海所属发电厂年用煤量的四分之一。
图为“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现场
朱佳琪介绍,除了在天然气和煤炭领域,申能集团与东盟能源企业还在低碳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合作。从2019年开始,申能与马来西亚和印尼企业合作,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转口贸易,累计完成贸易量近9万吨。此外,申能集团投资的氢能领域制氢、氢储运企业的部分产品,也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得到应用。“申能目前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东盟地区,双方的地理位置和市场互补性共同促成了这一必然性。”
在朱佳琪看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逐渐形成共识,未来中国-东盟企业在低碳绿色能源转型的合作方面前景广阔。“除了继续加强LNG贸易、煤炭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在油气、煤炭上游资源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外,双方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绿色燃料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朱佳琪认为,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过去15年间,中国煤电发电的占比已从80%下降到56%左右,含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35%,中国的能源转型可以为东盟的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样板和产业基础。
图为申能集团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朱佳琪在圆桌讨论上发言
目前,东盟地区电力系统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其发电量占比仍达80%以上,东盟已计划到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35%,未来以申能为代表的中国能源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东盟地区各类清洁电源项目投资,助力东盟实现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在绿色燃料尤其是绿色甲醇领域,未来双方在资源和市场互补性也较强。据介绍,目前申能正在利用生物天然气推进在上海建设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同时探索煤电厂掺烧生物质燃料、烟气捕捉二氧化碳与氢合成甲醇,以降低火力发电厂的碳排放。而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产区,东盟地区的水稻、棕榈、甘蔗、橡胶等农作物产量巨大,生物质资源丰富,未来可以提供大量的可再生燃料绿色资源,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据介绍,“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由新华通讯社与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主办,申能集团、上汽集团、上汽大众和上汽安吉物流联合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马来西亚区域策略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1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部门和企业的200多名代表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