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影视作品出海翻译的跨文化适配难题

©原创   2025-04-17 10:18   张宇琪

新华社记者 张宇琪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影视作品海外传播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难题成为制约传播效果的关键瓶颈,影响我影视作品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跨文化适配翻译是融通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转换器”,亟需多方努力提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翻译打折扣 我出海影视剧集翻译质量待提升

一些影视作品在翻译后存在明显“文化折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彭天洋介绍,文化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是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业内会尽量将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缺失降到最低,在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但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影视剧集在翻译过程中并未考虑“文化折扣”规避。如在动画片《中国奇谭》中,“天兵天将”一词在同一集中被翻译成了“the god”(神)和“heavenly generals”(天国的将军们)两个不同版本,不仅不甚准确,还存在明显的翻译失误。再如影视剧《甄嬛传》,皇贵妃、贵妃等称谓都被统一翻译为“伯爵夫人”,影响了观众对于情节的理解。

中国影视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内容对海外观众构成认知障碍。《长安十二时辰》中唐代官制、器物名称的翻译就面临文化缺省问题。“不可译”现象主要出现在以传统文化作为主体的影视作品中。

如受到全网关注的“急急如律令”的译法。专家认为虽然《哪吒》系列两部动画电影在该句的翻译上已经有了表意上的提升,但该“咒语”背后道教深远的文化背景仍无法体现。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中的“玉帝”被译为“Jade joker”,将“玉帝”中的“玉”解释为“玉石”,这种译法虽一定程度上能解释玉帝的神圣高贵,但完全无法体现其背后的宗教、文化背景。

中西方在家庭观念、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作品主题理解偏差。《都挺好》中"重男轻女"的家庭矛盾在西方观众中引发不同解读。

在影视工业里,翻译可能是那个不受重视的一环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影视剧集整体译制水平偏低,主要源于影视作品翻译费用过低、高水平译者较少和重视程度整体不足等三个原因。

有翻译界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影视剧集的翻译费较为低廉,有专业翻译公司的报价为按千字或每分钟计费,通常每分钟字幕翻译费用约50-200元,或每千字200-500元。但有的公司会将翻译项目外包,到了真正兼职接项目的翻译手上,价格又会打折扣,低廉的价格也影响到了专业从事翻译项目人员的积极性。

高水平译者不足也无法胜任当前的影视翻译人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影视作品普遍受关注度比较高。这就要求我国译者“要懂外文,更要懂中文”。不仅如此,片名、台词如何翻译更能贴近海外市场,如何帮助海外受众完成从“文化折扣”到“文化共鸣”的转变……多重要求叠加,即便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又读了翻译硕士的译者,仍有一多半无法胜任影视译制工作。

由合适的人完成合适的工作也不容易。以备受海外受众欢迎的《三体》英文版为例,《三体》的译者刘宇昆是一名年轻的华裔,《三体》英文版不仅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语言特点,对科技的了解也让他更能胜任这一作品的翻译工作。“但这种人实在是太少,如何挖掘也是难题。”彭天洋说。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翻译质量对于我国影视剧集的海外推广非常重要,但翻译可能是整个影视工业里最不被重视的一环。从操作层面来看,很多剧组为了保密,几乎不给译者看片子,只能通过看台本理解台词,理解偏差很容易产生翻译错误。从激励机制上来看,译者在影视剧集生产环节中几乎隐身,除了不高的收入以外,其工作价值很难被看见和承认。

影视作品翻译能力建设正当其时

首先必须要完善市场导向的传播机制。前移翻译参与环节,让翻译团队早期介入创作过程,提前考虑国际传播需求。根据不同地区文化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翻译和营销方案,同时建立观众反馈机制,通过试映会、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海外观众意见,持续优化翻译。

通过海外营销推广人员与译者合作,结合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的特点,在如何吸引更多海外观众、打开海外市场上下功夫。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被译为“A Chinese Odyssey: Part One - Pandora's Box ”,将“月光宝盒”找译为“潘多拉之盒”便于海外受众理解。电影《我不是药神》被译为“Dying to Survive”(向死而生),也是很好的案例。“这种有矛盾点,或是直接借用西方文化元素的片名更受海外受众喜欢,这意味着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打开市场意识,”彭天洋说。

同时需要组织各方力量搭建高质量的影视翻译团队。我国当前需要更多具备更广博中国文化背景和更具有亲身情感体验的高端翻译人才,以实现跨文化传播难点“质”的突破。

我国多所院校已设立影视译制专业,但专业范围较小,体量较轻,需要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影视译制专业人才。同时,本次全网热议“急急如律令”事件体现出我国民间存在大量翻译智慧和方法,为此,影视译制可引导广大翻译爱好者参与,并由官方给予其贡献认可和鼓励以激发其积极性。

彭天洋等专家也建议探索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应用解决“量”的问题,同时保持人工主导的艺术性把控,让更多带有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与更广大地区人们见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