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萧县人民政府与江苏徐州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04-21 20:10   萧县县委宣传部  

近日,围绕如何将皇藏峪风景区打造成为区域亮点、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游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这一主题,安徽宿州市萧县人民政府与江苏徐州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不仅标志着萧徐两地在文旅产业深度合作上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萧县在融入淮海经济区(即徐州都市圈)的征程上迈出了一大步。

以徐州市为“中心城市”的淮海经济区,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为徐州市近郊,萧县紧抓国家战略机遇,不断加强与徐州交通、基本公共服务、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在主动融入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铿锵步伐。

坚持交通先行,推动两地互联互通。科学编制《萧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积极谋划推进与淮海经济区交通衔接项目,实施“4轴”联动,加快建设“4+N”交通路网。目前,徐萧901路、徐州至萧县黄口镇903路、徐州客运南站至萧县皇藏峪景区公交旅游专线、淮北至萧县906路城际公交均已开通运营;G311萧城至皖豫界改建工程、S405萧县段改建工程、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宿蚌铁路正稳步推进;徐州地铁1号线西延至萧县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在筹划落实。高效、便捷的交通使得两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物流成本显著降低,为区域更深层次合作发展筑牢了根基。

坚持民生为本,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加强医疗机构与徐州精准对接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形式多样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学科共建、专家坐诊、教学讲座等方式,促进徐州优质医疗资源向萧县流动,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同质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大幅降低住院起付门槛,增加徐州定点医疗机构,优化异地就医备案及转诊服务流程,开通网络备案、电话备案,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做到异地就医备案管理只进“一扇门”。

坚持互助互利,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办好皇藏峪汉文化旅游节的同时,积极协助徐州举办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挖掘和展示汉文化元素内涵,共同打造汉文化品牌。以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为纽带,进一步深化徐萧两地旅游合作,打磨精品路线,开通“徐萧一日游”旅游直通车,推动成立徐州萧县汉文化联盟,实现加盟景区间客源共享和门票互惠。

坚持共建共享,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落实环保联防联控机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合作机制,实现公积金缴存互认、贷款互贷和警务信息资源共享,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协作,全面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建立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机制,会同埇桥区与铜山区签订协议,三地共建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立边界联检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皖豫线”萧县与河南商丘市永城段边界联检活动,两地共同研究边界创建工作有关事项,积极宣传落实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列法规和制度。

坚持产业互补,推动园区合作共建。构建“3+N”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循环经济工业园3大平台的基础承载作用,吸引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聚力新材料和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与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先进材料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产学研合作。加强县域合作,积极与徐州市泉山区合作共建萧县泉山工业园。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76家,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战新企业8家、新四板挂牌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建立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携手淮北相山区、河南省永城市共同构建“河长+检察长”跨界协作机制,共同提升跨界河流治理管护水平;与铜山区签订协议,及时共享水质监测数据信息,扎实推进跨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经验互鉴,借鉴徐州经开区矿山修复“地质+生态环境”模式,在非煤矿山治理中累计修复项目153个,治理面积超1.2万亩,探索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修复模式。协同推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以共同开发皇藏峪风景区为支撑,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休闲旅游中心为愿景,将周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串联起来,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倾力打造生态文化走廊,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共赢合作机制。将“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列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及时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园区和县直相关单位,确保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建立完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机制,先后与10省19个县(市、区)签订《联合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构建“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组建,抽调工作人员赴徐州集中办公,加强协同发展专项对接合作。(张祖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