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万象分社记者 赵旭
老挝第一条标轨现代化铁路——中老铁路开通3年来,呈现客货两旺态势,运营效果远超预期,预计可提前5年达到设计货运量水平。老挝不仅从此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中老铁路合作共建也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传统援建或商业投建交通项目的做法,以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模式,为有效推动落后国家大型交通基建树立了样板。
中老铁路开通三年,运营效果远超预期
得益于中老铁路的建设,老挝境内新增422.44公里铁路线,该国人均铁路保有里程从全球149个拥有铁路国家中的最后一名跃升至第28名,并一举成为东盟国家首位。
开通3年来,中老铁路呈现客货两旺态势。2024年,中老铁路老挝段已实现货运量478.6万吨,预计2025年可提前5年达到500万吨的设计货运量水平。中老铁路的开通使老挝陆锁国的劣势转化为陆联国的优势,目前中老铁路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越南和缅甸等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区域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中老铁路老挝段目前每日开行旅客列车7对,其中跨境旅客列车2对。自2023年4月13日跨境列车开行至今年4月12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累计发送跨境旅客48.7万人次,日均发送量已从开行初期的1000余人次增长至日均1.3万人次。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客搭乘中老铁路旅客列车出行。
数据来源:老中铁路有限公司
中老铁路积极拓展国际货运通道,先后开行“中老班列+中欧班列”“澜湄快线”等国际货运班列,大幅缩短货物运输时间,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使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的铁路直达运输时间最快缩短至15天。自开通以来,中老铁路货运量持续增长,货物种类由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等10多种品类拓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等2700多种。凭借高效稳定的运输服务,中老铁路已逐步树立国际运输品牌,成为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和供应链畅通的重要枢纽。
设计文件预测,中老铁路老挝段近期(即到2030年)的货物量是505万吨,而2024年老挝段就已非常接近这一目标,预计今年货运量可达500万吨以上,可提前5年达到设计货运量。
中老铁路树立“共商共建共享”新样本
不同于西方传统援建或商业投资建设的铁路项目,中老铁路充分践行了“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和原则,有效对接老挝国家发展战略,缓解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区域互联互通滞后等发展瓶颈。
中老铁路建设严格秉承平等互利、包容、非歧视原则。中老铁路项目是在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关注下,两国政府及相关企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从促进两国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目的出发而创立的。不同于以往西方传统援建项目大多带有政治、资本控制等附加条件,中老铁路共建没有设置任何此类附加条款,充分体现了包容、非歧视的原则。项目相关所有合作事项都基于双方平等协商,经多轮磋商达成共识后共同推进实施。双方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出资,并对应持股比例,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经营成果。
西方以往在老援建项目多为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很少涉及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
中老铁路则是作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共建的旗舰项目和示范项目,从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在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高度重视环保、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并努力实现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强调在实现项目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降低运营成本,追求合理运营收益。
多层次协商共建运营,技术管理援助加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老铁路建立健全了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双方共同派遣管理人员,完善合作机制。老方从国家层面建立了以政府高层领导牵头负责的项目指导组,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建立项目管理组,老挝中纪委建立了老中铁路项目监督检查委员会;中方则以发改委牵头,建立了涵盖中央部委、地方省政府、国家进出口银行、国铁集团等共同组成的协调工作机制。在企业参与层面,中、老企业股东共同在老挝万象注册成立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按照公司与老挝政府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职能部门,双方派遣管理人员共同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存在意见分歧的时候,采取对话协商的方式,及时沟通情况,协商解决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并加快项目实施。
通过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中方还无偿向老挝提供先进的铁路技术和管理经验,协助老方完善铁路管理体系,培养当地铁路技术管理人才,帮助老挝从无到有建立起铁路产业,为老挝民众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现代化出行方式。
中老铁路共建更广泛地惠及了沿线民众,通过大量本地化用工、开展访贫问苦、帮扶贫困员工家庭、援建支教、举办马拉松比赛等方式,将运营成果惠及更多老挝人民群众。这大大超出了传统援建项目多以顾问团、专家组方式进驻,项目实施所能惠及当地民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