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埇桥区蕲县镇:柴火蒸腾“振兴味” “作坊经济”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2025-04-29 08:35   埇桥区委宣传部  

4月27日一大早,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的馒头坊里便飘出阵阵麦香。走进馒头坊内,村民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和面、定型、醒坯、烧柴火、上蒸笼……不一会儿,柔软的面团就变身为瓷实的“白馍馍”。

“咱这柴火馒头最大的特点就是纯手工制作、无添加,采用老面发酵法,蒸出来的馒头松软而富有弹性,越嚼越香!”蕲县镇副镇长兼忠陈村党总支书记刘惠贞一边忙着装馒头,一边介绍道:“别看作坊规模不大,除了馒头,我们还制作酱豆、麻盐卷、花卷、角子等特色美食,不仅解决了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

忠陈村位于蕲县镇西,地处蕲南矿塌陷区内,曾经是安徽省级贫困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忠陈村人,自2018年当选忠陈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刘惠贞的目光时刻不离产业项目发展。在她的认知里,必须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做“活”特色产业,以“产业旺”促进“乡村兴”。

芝麻种植户陈桂景开心地说:“我家的10亩芝麻就是产业链的‘头’,加工成香油就是‘尾’,她这么一讲,我立马琢磨着和合作社签深加工订单,这比光卖原料赚得多。”  

为拓展增收新项目,同时考虑到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也无法胜任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刘惠贞和村“两委”成员积极找路子、想办法,经过多方论证和集体讨论,最终将目光聚焦在小磨麻油制作上。“忠陈村传承了700年的麻油古法制作技艺,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我们有历史、有技术,一定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据刘惠贞介绍,2023年9月,她和村“两委”的同志们一起,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投资2万元购买芝麻、石磨、烘炒机、晃油机,建起麻油作坊。凭着独特的工艺和优质的产品,麻油坊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回本盈利,在周边地区打出了名气,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

随着麻油坊的建成,忠陈村又陆续建起豆酱坊、馒头坊、饺子坊,进一步丰富了村里的产业形态,为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在人。一方面,我们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位置,积极鼓励引导本村大学生和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为促进忠陈村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刘惠贞表示,另一方面,忠陈村依托麻油坊、酱豆坊、馒头坊等,着力打造家门口“就业圈”,持续创新完善多元化就业务工模式,组织剩余劳动力靠手艺“吃饭”,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更好地宣传家乡,为农产品寻找销路,刘惠贞不仅利用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当起本村土特产的“推销员”和“外卖员”,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带着村里的7位平均年龄近80岁的老人们,一起拍摄短视频。

拍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老人们的听力不好还容易忘词,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要拍十几遍才能完成。但是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时光,让老人们为家乡和自己亲手制作的产品“代言”,给他们生活增添欢乐的同时也推介了忠陈村的土特产。

村里没有支柱产业,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经常吃完饭就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刘惠贞表示:“近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以‘兴产富民’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亲自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大力发展蜜薯、羊肚菌和葡萄等特色产业种植以及服装加工厂等,让忠陈村拥有了持续‘造血’的能力。在她的带领下,短短几年内,忠陈村变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突破1.6万元。”(郭一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