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达卡分社记者 孙楠
近日,孟加拉国首条全封闭高速公路达卡绕城高速公路首段18公里通车试运营。该项目由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桥建设”)投资建设,并实施运营维护,是孟加拉国首个公路类PPP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中国技术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当地道路建设难题,为孟加拉国改善交通发展瓶颈找到了一条更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达卡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全长约48公里,总投资4.12亿美元,连接孟加拉国北部、东北部工业区,并串联东西向多条国道,是达卡至南部第一大港吉大港的交通要道。
作为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达卡长期面临交通拥堵难题,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受到严重制约。据估算,达卡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全线通车后,达卡至吉大港车程将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北部工业区至达卡通行效率将提升400%,日均分流车流量超8万辆,将构建起“外环疏解+内网优化”的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达卡交通路网,激活达卡-吉大港经济主轴。
图为3月27日拍摄的达卡绕城高速公路收费站(新华社记者 孙楠摄)
为了尽快让这一惠及民生的项目落到实处,项目团队不仅跨国组建银团开创孟加拉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融资先河,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则融入丰富的中国经验,为当地提供了有效的大城市交通建设技术、标准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孟加拉国道路采用柔性路面,承载力与稳定性差,且筑路原材料匮乏,碎石等筑路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导致建设成本高、受国际材料市场供应影响大。此外,由于部分耕作土地被用以烧制砖石筑路,导致当地耕地破坏严重。
为突破上述难题,项目团队需要在降低项目成本的同时,为孟加拉国寻找到一个可持续的道路建设方案。经过与国内外专家团队反复试验,得出结论,通过引入“半刚性路面”和“加筋挡土墙”两项技术,有望系统性解决长期困扰当地道路建设的难题。路桥建设项目团队于是决定采用水泥稳定砂提高路面稳定性;同时以“加筋挡土墙”技术,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筑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尽管相关技术标准与试验数据已完备,但此类技术在孟加拉国并无应用先例。如何让业主及主管部门理解接纳,并将其真正应用于项目建设,也成为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一大问题。
对此,路桥建设团队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使业主方信服方案的可行性。达卡绕城高速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肖志明介绍说:“首先,我们邀请中国和外国专家为孟加拉国团队讲解中国‘半刚性路面’技术规范,并购置相关软件深度配合孟方团队对每一个参数的来源、可靠性、计算过程进行认真核查、验算;其次,我们邀请孟方团队前往中国实地考察在建基础设施,对‘半刚性路面’施工工艺不同施工周期及后期呈现效果进行现场踏勘,增强他们中国技术规范的认知;第三,我们在孟加拉国市场上寻找不同型号的压路机、拌和设备与不同规格的河砂组合试验,采集试验数据2000余组,铺筑14段试验路段,获得多份带有各国检测印章的检测报告;最后,我们系统汇总、分析达卡近几十年的天气、水文及交通流量、车型等重要数据,通过软件模拟整个运营期的路面状况,印证方案可行性,模拟结果得到了孟方团队的高度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2月,孟国主管部门终于同意在该项目中使用这两项中国技术方案。而技术落地应用后很快受到了当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孟加拉国公路局首席工程师哈桑表示,在采用新技术、遵循中国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孟方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利于环保的红砖的使用。他衷心地说:“未来,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在我们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使用,这样它就可以推广到整个孟加拉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肖志明表示,项目公司专门举行了技术推介会,向来自孟加拉国道路运输和桥梁部、公路局,各建筑、交通公司的代表讲授中国技术解决方案,并向本地工人传授技艺。孟籍工程师纳西姆说:“中国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们相关技术并且带领我们学习管理技能,我受益良多,未来也希望自己能够把这些知识教给更多当地同行们。”
据介绍,这一项目建设期直接、间接雇佣孟加拉员工超3000人,培养了超百名孟籍工程师,运营期预计将提供收费管理、智慧运维等长期岗位800个。四川路桥建设在建设达卡绕城高速公路的过程中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培育了专业技术人才,更促成了中国先进的筑路技术方案与管理理念在当地的落地生根,为当地破解了交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这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中孟基建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