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人工智能与亚太低碳转型的双面性

©原创   2025-05-14 15:00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

原文标题: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AI for the Asia Pacific’s green transition

中文摘要:澳大利亚东亚论坛刊发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专家詹姆斯·科雷亚(James Correia)领衔撰写的《人工智能与亚太低碳转型的双面性》研究报告指出,AI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呈现显著的“双刃剑”特征——既孕育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机遇,又潜藏着不可忽视的生态风险。

研究显示,AI技术对亚太绿色转型具备三重驱动效应:气候韧性增强方面,通过优化气候模型算法与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可精准预测永久冻土层消融趋势,为保障喜马拉雅冰川区域近20亿人口的水资源安全提供决策支持;能效优化领域,借助智能电网调控、城市资源管理系统及工业流程再造,显著提升建筑、市政及生产体系的资源循环效率;生态治理维度,运用AI遥感测绘技术精准识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碳汇分布,结合无人机智能播种系统实现百倍效率的森林修复工程。

然而,AI技术的指数级扩张正引发新型环境挑战:全球数据中心数量从2012年的50万座激增至当前逾800万座规模,其中水冷式服务器集群的冷却系统产生惊人耗水量。研究预测,至2027年全球AI基础设施年耗水量或将达到丹麦全国取水总量的六倍,形成“技术减排-资源消耗”的悖论循环。

为此,报告建议亚太地区建立“三位一体”治理框架:首先,制定AI环境影响的标准化评估体系,将碳足迹追踪纳入技术开发全流程;其次,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攻关低能耗算法与绿色数据中心技术;最后,将AI治理深度融入国家气候战略,通过政策工具引导技术应用的生态友好导向。唯有采取系统性治理方案,方能在技术红利与生态代价间实现战略平衡。(编译:江明明、秦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