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7日报道,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城,先进的3D扫描加上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造访一座古老佛寺的游客可以和一位光彩照人、来自某个古代少数民族的公主互动。
甘肃张掖这个名叫“云灼”的党项族数字公主项目旨在利用技术让历史焕发新生并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这位数字公主也是中国近十年来大力推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典范。
报道称,中国持续投资于文化项目,以维护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技术进步并增强软实力,致力于建立一个“文化超级大国”。
观察人士说,这与正在削减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经费的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香港工作的数字人文专家李家豪说:“西方往往把博物馆技术视为潜在的预算损失,中国则将其视为增加地缘政治资产和文化软实力的有力工具。”
敦煌研究院聘任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外国学者尼尔·施密德(中文名史瀚文)指出,中国政府“持续把文化遗产看作一种战略资产并进行投资,认为这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和软实力工具,并且越来越认为可以通过旅游业和数字文化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报道称,中国对博物馆数字化的支持深深植根于战略目标。中国的很多博物馆自2008年开始免费开放,历史文献的数字化近年也开始推进。中国政府提出,要把促进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寇垠说:“建设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中心目标,博物馆则是培育文化自信、保存中华文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平台。”
尽管面临经济挑战,中国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方面的支出却持续上升。根据政府数据和研究报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博物馆和纪念馆的开支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公共文化开支,而公共文化开支本身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史瀚文说:“中国对文化遗产,尤其是在数字化领域的持续财政投入显示了对文化基础设施长期价值的深刻认识。”
“这种政策的连续性反映出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即文化对中国的国家发展议程来说不是边缘而是核心——这与美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形成明显反差。”
报道称,国际博物馆协会今年2月在对六大洲的数百家博物馆进行调查后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称,自2022年以来,全球对文化遗产机构投入的公共资金都有所减少。
报告说,中国是这一趋势的“明显例外”,政府的“慷慨资助”使博物馆能够“以更大的信心承担广泛的项目”。
报告称中国的模式“独一无二”,指出中国国有博物馆得益于相对稳定的公共资金,实现战略增长,以确保运营稳定。
观察人士说,差异在于中国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资源及其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杨剑飞认为,保护文化遗产是一种“公益和政府责任”,因为这些资产属于国家和人民。一旦作出决定,国家就会集中资源建设文化强国。
他还指出,北京促进国内文化和旅游消费的目标得到了数字技术的支持:利用新技术创造基于传统遗产和博物馆的创新商业模式。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庄以仁说,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使它与那些仅有数百年历史的国家不同。他还说,中国对数字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他还强调中国“自上而下的方式”的重要性。他说,这是中国稳定和成功的基础。“在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在缺乏国家方向、需要凝聚力的社会,(这种方式)尤为重要。”
据报道,国家文物局18日纪念国际博物馆日,呼吁博物馆和学校深化合作,举办各种活动,发挥“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涵养道德、凝聚共识”的社会教育功能。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3年至2023年间,全国文物机构参观人次接近翻番,从7.4亿增加到14亿。其中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是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
李家豪把这种增长部分归因于数字工具“把被动观看变成沉浸式学习”。(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