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合作正在成为中蒙民心相通的桥梁

©原创   2025-06-06 09:17   张丽娜, 魏婧宇, 张琨

新华社记者 张丽娜、魏婧宇、张琨

蒙古国是与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邻国。蒙古国患者到中国看病就医,中国医疗队到蒙古国义诊,中蒙合作开展医疗科研活动……随着医疗合作的范围愈广、程度愈深,正在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医疗服务优势吸引蒙古国患者就医

在内蒙古,多家医院设有蒙医、蒙西医结合科室,以先进的诊疗手段、便利的医疗服务,吸引越来越多蒙古国患者来到中国看病就医。

走进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随处可见医护人员用中蒙两种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医院内75%的医护人员精通汉语、蒙古语两种语言,可直接与蒙古国患者进行沟通。”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党委副书记巴特金说,医院还开设了蒙古国患者咨询电话、门诊咨询台、流动蒙古语服务窗口等,为蒙古国患者提供更方便的就医服务。

据悉,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设的蒙医、蒙西医结合科室占临床诊疗科室的70%,医院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中蒙医药特色康复治疗相结合,为蒙古国患者提供“中国技术+中医服务”。近年来,医院接诊的外籍患者人数逐年攀升。2024年,医院接诊外籍患者2.4万余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蒙古国。2025年前两个月,医院接诊外籍患者5420人次,接诊量已接近2023年全年接诊量。

作为中国对蒙开放的最大陆路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开通了蒙古国患者转诊和急救绿色通道,保证患者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医疗救治,让多元优质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蒙古国患者。2024年,二连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接诊蒙古国患者共2.9万余人次。

不仅蒙古国患者来中国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中国医生还走进蒙古国医院,推动优质医疗服务“走出去”。巴特金说:“医院每年梳理前来就医的蒙古国患者的常见病,并结合蒙古国医疗部门的需求,选择相关科室的医生前往蒙古国义诊。”

手把手交流技艺助力蒙古国医疗人才培养

在蒙古国鄂尔浑省恩和吉呼马达日瓦社区卫生中心,护士达瓦苏荣熟练地运用“茶酒疗法”为患者进行治疗,这套以前在当地医院很少使用的疗法,来自“中国医生的手把手教学”。2024年6月,达瓦苏荣来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蒙古国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中国专家不仅开展了系统的理论授课,还手把手教蒙古国学员临床诊疗技能、蒙医护理技术。

近两年,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与蒙古国卫生部卫生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中国-蒙古国蒙医蒙药专业人才培训班”“蒙古国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培训,累计为蒙古国培养医务人员400余名。

在牧区卫生所工作的蒙古国医生毕力贡,平常多是骑马去为牧民们看病,不方便携带大型医疗设备。“中国医生教我们多种诊断方便、治疗便捷、价格便宜的蒙医治疗方法,特别适合在牧区工作的基层医生。”他说。

为持续提升蒙古国眼健康医疗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与蒙古国红十字会共同发起“蒙古国眼视光学培训项目”,计划从2023年至2027年,每年选派10名蒙古国眼科医生到中国进行眼视光学教育培训。

图为中国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医疗团队赴蒙古国义诊(新华社)

医药合作提高人民健康福祉

从提取降血脂益生菌到合作种植大宗药材,从开发酸马奶产品到制作肉苁蓉羊肉药膳,中蒙两国的医疗合作从看病就医扩展至医学科研。

在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科研人员们正在为去蒙古国采集马奶做准备。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去蒙古国采集马奶?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斯琴巴特尔表示,马奶经自然发酵形成酸马奶,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成分,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调节肠道菌群,酸马奶疗法是蒙医传统饮食疗法之一。

为寻找更多的马奶进行对比,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不仅找遍了内蒙古的草原牧区,还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蒙古国有关公司合作,计划从蒙古国收集马奶原料。研究人员希望破解马奶中益生菌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开发出具有降脂功能的酸马奶产品。

在推动中蒙两国医药合作走向纵深的过程中,提升药材种植技术成为重要合作方向之一。2024年底,“蒙古国大宗药材的生产适宜性区划与生态种植研究”项目被科技部立项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两国科研人员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生态种植技术,为区域药用植物资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旻辉表示,跨境科研合作是对“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的响应,中蒙两国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为两国医药合作打开新的窗口,有助于推动传统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高地区人民健康福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