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联重收购看中企需强化治理意识打造海外运营体系

©原创   2025-06-20 10:08   高婧妍

新华社罗马分社记者 高婧妍

近年来,中国企业日益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央,复杂多变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也逐渐增加。专家指出,随着中企出海步伐的加快,公司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中企国际化进程中的制度保障和跨国运营风险管理的“防火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德球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部分国内企业并未展现与其行业地位相对称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个别企业甚至在法律、合规等方面出现失误,跨国经营纠纷案例时有发生:某车企的海外工厂遭遇劳工权益争议、某企业成功收购海外品牌却在当地政府介入下失去对其控制权……这些案例凸显了部分中企在国际化进程中公司治理意识的缺乏,以及较为落后的治理与组织管理策略。

在陈德球看来,公司治理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治理制度的设计既需要统一标准、共同规则,又需要依据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灵活安排,通过强化合规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对境外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控构建全球风险防控体系。

以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生产商CIFA公司和德国干混砂浆设备生产商M-TEC公司为例,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企业走向欧洲市场的重要突破,更在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体现出深度融合与本土化智慧。

中联重科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完成了对CIFA和M-TEC的收购,是早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范例。该成功收购建立在一套相对成熟的海外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之上。中联重科在收购外国企业后并未强行植入国内治理模式,而是在业务深度融合、共享资源的同时,尊重东道国制度环境,保留其原有的品牌、管理团队等,并根据欧洲市场、法规灵活调整组织结构,实现治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种“统一标准+本地适应”的治理策略,正契合陈德球所强调的企业在制度设计中需兼顾“共同规则”与“东道国差异”的原则。

在谈到企业层面对风险的管控措施和海外治理风险管控体系构建时,陈德球建议,在进入模式选择与股权结构设计方面,企业应选择性地进入海外市场,根据投资国家的风险水平,合理布局企业投资范围和内容,从源头上降低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海外治理风险。企业应根据不同国家、不同项目的风险因素及程度的不同,对股权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所侧重,减少在高风险国家企业的持股比例,以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基础性风险。

中联重科在进入意大利市场时正是采取了相对稳妥的控股方式,并未采取简单的全资并购模式收购CIFA,而是联合弘毅投资、曼达林基金和高盛集团等多方出资设立独立控股平台;在资金安排上,则有约一半资金通过债券融资完成。通过这种灵活、分层、分责的并购架构,中联重科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与治理风险,也体现出对海外项目、地域政策、制度环境的前置性识别与风险隔离思路。

在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方面,陈德球建议,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海外治理风险评估体系,定期独立、专业地识别和分析各方面风险因素,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并采取控制措施;建立紧急风险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制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依照指标做好风险防范。

他指出,一方面,要建立分层级合规管理体系,能够确保企业遵守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法规,避免因违规行为而遭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构建动态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保障企业在海外的资产安全和运营稳定。

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实现从“产品出海”到“治理出海”,中国企业需要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兼容性的治理体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找到兼顾效率、合规与文化认同的动态平衡点。唯有如此,才能在百年变局中,让“中国治理”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壁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