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尔古孙水电站:中哈清洁能源产能合作典范

©原创   2025-06-27 08:25   苟洪景

新华社阿拉木图分社记者  苟洪景

中交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简称水电对外)携手哈萨克斯坦合作方,在东哈州图尔古孙河畔建设图尔古孙水电站,2017年1月动工,2021年7月投产发电,是中哈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产能合作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成果。该项目稳定运行近四年,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紧缺局面,还在生态保护、技术合作与就业带动等方面实现多重收益,成为中哈清洁能源产能合作典范项目。

缓解电力紧缺,助力绿色转型

图尔古孙水电站装机容量2.49万千瓦,年均发电量7980万千瓦时,约占阿尔泰地区全年用电量的一半,有效缓解了该区域长期以来的电力短缺问题。项目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7.2万吨,为哈萨克斯坦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建设期间,水电对外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作业区范围被限制在电站南侧150米内,场区设置沉淀池处理施工废水,确保排放水质达标。施工车辆定期检修,尾气排放符合环保标准。项目运营阶段,水轮发电机组采用无注油装置,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风险。此外,项目地处生态敏感区域,周边野生动植物种群仍保持健康状态,茴鱼、哲罗鲑等冷水鱼类正常繁衍,蜂群频繁出没,马鹿等大型野生动物也屡见于现场。

项目还注重建筑外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机房采用蓝色外墙设计,与四周山林相映成趣,体现出中方企业对生态美学与可持续理念的重视。水电站总经理阿谢特·马克苏特说,水电站不仅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水电站施工期间,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超过200个就业岗位。这座水电站让世界看到,通过技术合作和理念共享,我们能够在艰苦环境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共赢。”

图为图尔古孙水电站(无人机照片)

推进本地化运营,夯实合作基础

图尔古孙水电站不仅是一项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更是中哈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中方团队为哈方员工开展了全流程、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包括设备操作、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内容,帮助其全面掌握水电站核心运行技术。

在设备调试和试运行阶段,中哈工程师共同驻守现场,低温天气下连续奋战,确保项目如期投产。哈方员工回忆称,中方工程师严谨高效、乐于分享,极大地提升了本地团队的技术水平与应急处置能力。如今,不少哈方员工已成长为骨干力量,参与到更多新项目筹建中,成为两国合作技术成果的“传播者”和“见证者”。

项目还为当地提供了超过200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链初步集聚,为阿尔泰地区稳定就业、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项目公司还在运营中持续招聘本地青年,开展岗前培训,助力哈国绿色能源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水电站的现场调度员涅波米亚什奇·安东告诉记者,在水电站工作这几年,他掌握了关键技术,成为一名专业工程师。“这份职业不仅让我获得尊重,而且让我能用所学回馈家乡,成为哈中技术合作的见证者。”

中方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尊重本地文化和习惯,积极参与当地公益活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运营同步推进,为中资企业在中亚树立了良好形象。

延伸合作机制,布局清洁能源

图尔古孙水电站的建设运营,提升了中哈在能源领域的互信与协同水平,为未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绿色合作奠定了基础。图尔古孙水电站前总经理、现技术顾问卡拉乌别克·拜穆汉别托夫经历了这座水电站从签订承包合同到最终投产发电的全过程。他说,“在中方的帮助下,我们将继续在东哈州建设更现代、更环保、装机容量更大的新水电站。”

项目落地以来,水电对外与哈方持续保持沟通机制,探索在东哈州及更广泛区域开展更多水电项目建设。目前,双方已就多个具备潜力的新选址达成初步共识,计划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与智能调度系统,提升项目运营效率与响应能力,推动中亚水电行业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图尔古孙水电站已成为中哈政府层面深化清洁能源合作的参考样板。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哈在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图尔古孙水电站不仅改善了当地能源条件,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哈国经济转型“双向奔赴”的有力注脚。在后续的合作中,双方可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构建多元化、协同互补的能源合作格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