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赋能乌兹别克斯坦棉业可持续发展

©原创   2025-07-04 09:24   郝玉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郝玉

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业是其重要经济支柱。然而,受限于传统的漫灌方式和种植理念,该国棉花单产较低,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2023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项目组赴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棉花覆膜滴灌技术试验示范。该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当地棉花产量,还大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及棉花低产等问题,成为中国农业技术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技术融合开创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为应对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短缺、棉花产量低等挑战,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项目组于2023年在该国努库斯市咸海国际创新中心的试验田开展了棉花覆膜滴灌技术示范。该试验田面积为1.1公顷,属中重度盐碱地,土质粘重板结,播种期土壤总盐含量达1.2%。采用源自新疆的棉花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高密度栽培模式后,2023年试验田籽棉产量达到5吨/公顷(折合亩产约333千克),远超当地平均亩产120千克的水平,创下当地单产纪录。

项目采用的覆膜滴灌技术,通过地膜覆盖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结合滴灌系统实现精准供水,确保水分和养分直达棉花根系,大幅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水肥一体化技术则根据棉花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动态调整灌溉与施肥方案,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棉花产量和品质。

面对试验地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传统种植模式效果不佳),覆膜滴灌技术的应用有效阻隔了盐分向地表聚集,改善了根区土壤微环境,为盐碱地棉花种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验证。

项目还引入了新疆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配合精准的水肥管理,实现了棉花单产的跨越式增长。同时,覆膜滴灌技术显著降低了棉花全生育期的灌溉用水量,节水效果突出。

资源高效利用凸显低碳环保优势

传统漫灌易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覆膜滴灌技术通过精准控制灌水量,避免了深层渗漏导致的盐分向表层累积,长期应用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试验地土壤盐分得到有效控制,为盐碱地棉花种植开辟了新路径。

此外,覆膜滴灌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淋失,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配套的地膜回收技术则避免了残留污染,契合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据统计,覆膜滴灌技术将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相比漫灌节水约66%,对缓解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短缺意义重大。

该项目在乌兹别克斯坦典型盐碱地和气候条件下成功验证了新疆棉花技术的适应性,为后续推广提供了科学支撑。通过示范项目,乌方技术人员系统学习了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储备了人才。未来可依托中乌棉花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已将农业节水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项目成果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中乌双方计划在棉花种质资源创新、机械化采收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图为中国科研人员在努库斯市咸海创新中心示范地查看育苗期棉花长势

推动中乌多领域合作深化与创新

中国专家的务实作风和中国技术展现的巨大潜力,赢得了当地农民和农业专家的广泛认可。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最高会议副主席A·奥捷尼亚佐夫致信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感谢研究所在应对咸海流域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挑战中,在棉花覆膜滴灌节水技术应用及联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供的务实合作与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希望与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提议由乌方出资将试验示范面积扩大至100公顷。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指出,咸海生态危机是中亚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非一国之力可解。当前,乌中两国在咸海生态治理方面的合作已取得实效,中国贡献令人钦佩。这不仅关乎咸海生态修复,更是改善民生、增进互信的务实之举。通过共同推进绿色创新发展,双方不仅致力于恢复咸海地区生态,更在为中亚地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部长伊布罗希姆・阿卜杜拉赫莫诺夫在《中国日报》撰文表示,在气候变化、干旱和土地退化等全球性挑战影响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中乌合作正结出丰硕成果。中国在农业领域,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成就享誉全球;乌兹别克斯坦则拥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和专业的作物生产技术。

阿卜杜拉赫莫诺夫进一步强调,中乌农业合作涵盖多个维度,包括能力建设、科研合作、创新、种子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价值链延伸。例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建“全球葱园”,此类合作有力促进了中乌在作物育种资源共享、种质交换和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进展。双方在玉米和豆类种子研发、节水技术推广、动物饲料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均已取得显著成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