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临沧市民杨师傅驾车驶上新开通的临清高速公路,原本临沧市区到清水河口岸4个多小时的路程,如今仅需1.5小时即可直达。窗外飞驰而过的是风景,更是云南面向印度洋的开放新图景。
随着临沧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这条纵贯临沧腹地的高速公路,串联起沿边8个州(市)24个县,解决了公路等级低、连接不畅的痛点,架起昆明直通印度洋的“黄金走廊”。云南境内中越、中老、中缅三大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全部贯通,标志着“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国内段实现全程高速化。
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重塑口岸经济生态。近年来,全省口岸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交通、物流、数字、能源等大通道建设全面发力,为开放前沿注入澎湃动能。
中老铁路“黄金通道”效应持续显现,截至7月7日,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7.8万列,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吸引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9万名旅客跨境旅行。7月4日,“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从郑和故里晋宁首发,经中老铁路抵达老挝万象后,兵分几路直抵泰国、新加坡、缅甸仰光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编织起一张覆盖南亚东南亚的物流巨网。同一天,勐远至关累口岸高速公路关累镇至关累港段正式通车。随着智能收费机器人在关累港收费站上岗,从勐远至关累口岸的时间由80分钟锐减至20分钟。这条直抵澜沧江畔国家级水运口岸的高速公路,将“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关累港作为中南半岛腹地进入中国“第一港”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释放。
“今年以来,国际道路运输合作全面提速。中国昆明—越南河内线路实现CBTA证件直达腹地,中老国际道路运输常态化运营,中缅跨境运输协定稳步推进,中老泰跨境直达运输开启双向稳定发车。”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云南省将提前谋划全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全省口岸情况进行调研,进一步改善口岸办公条件、提升通关效率,推动“司机之家”建设向口岸延伸、向国际道路运输拓展。
当交通打通开放动脉,冷链物流让跨境贸易焕发出新活力。今年6月,德宏(瑞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国家队。这个总占地1083亩的冷链物流基地拥有16.75万立方米冷库,年货物吞吐量超百万吨,覆盖果蔬、水产、药材、肉类全品类。基地内,芒满片区依托公路口岸布局冷链仓储集散与交易中心,芒令片区则围绕铁路口岸建设冷链保税仓储与多式联运枢纽,为跨境生鲜贸易构建坚实后盾。
跨境线路上,云南交投物流运营的中—老—泰冷链跨境直达线路开启常态化双向运营。依托“一箱到底”“一车到底”的创新模式,云南晋宁、通海的蔬菜与泰国尖竹汶的榴莲在昆曼大通道上实现新鲜直达。当装载榴莲的冷藏箱实现7小时快速打冷发运,当跨境单程运输时间稳定在6天左右,冷链技术的革新让云品出滇与东南亚果品入滇的双向流通成为现实。
在数字云南建设浪潮中,口岸升级将插上智慧翅膀。6月,《2025年数字云南建设工作要点》发布,优化网络与算力布局成为核心任务。云南正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绿色能源底座与国家战略赋能,全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算力枢纽。
云南国际通信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建设,昆核1ms、滇中3ms、省内5ms三大“低时延圈”初步建成,中老、中缅跨境光缆带宽扩容至5.1T,中老铁路沿线网络深度覆盖,为算力高效传输奠定基石。绿色能源成为核心竞争力,云南电力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超90%。市场化大工业电价全国倒数第四,云南正积极探索跨境“算力通道+电力走廊”协同模式。
未来,云南将加速布局离岸数据中心、口岸级云数据中心,打造“国际数据走廊”;推动跨境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深化智慧文旅、跨境金融、远程医疗等场景应用,以绿色低碳算力赋能区域产业升级,全力托举口岸经济迈向更广阔的未来。(记者 李承韩)
(原标题:云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开放通道 推动口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