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埇桥区苗庵镇:让文明新风在乡村邻里“扎根生长”

2025-07-15 17:07   埇桥区委宣传部  

“以前办场白事,光宴席就得30多桌,算上烟酒、人情往来,少说也得花小10万元。现在村里倡议简办红白喜事,我这次就一切从简,既省了钱,也尽了孝心。”安徽宿州市埇桥区苗庵镇曹集村村民曹某某说起父亲后事的简办,话语里满是认同。在这个曾经被“人情债”“攀比风”困扰的村庄,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要让村民改习惯,首先党员干部要作表率、带好头。”曹集村党总支书记倪士华的话掷地有声。村里把移风易俗纳入主题党日“必修课”,立下“两带头”规矩:党员干部带头简办红白事,带头抵制高价彩礼。

“彩礼要得多,闺女嫁过去还得自己还账,图啥?”“大操大办一场,累得半个月缓不过劲,精力账亏不亏?”这样的“土话”宣讲,每天都在曹集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上演。

全村100名党员分片包户,13个网格织密宣传网。村广播早晚播报村规民约,微信群里晒着“低彩礼新娘”刘某某的幸福生活——她出嫁时,只是象征性地要了一些彩礼,父母常说:“孩子过得好比啥都强。”党员们还拿着计算器上门,帮村民算清“人情账、经济账、精力账”,“省钱省力不丢人,攀比浪费才不值”。

走进曹集村村委会,墙上的《红白事公约》格外醒目:宴席不超20桌,彩礼不超10万,禁止低俗婚闹……这些规矩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村民代表、“五老”人员反复商议的结果。

村里的红白事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干部组成,谁家有红白事,理事会提前上门“定调子”。遵守公约能攒积分,到“道德超市”换洗衣粉、食用油;要是有人想“越界”,理事会带着村规民约上门劝导。如今,村里的文艺展演、家风讲座一场接一场,“大操大办没面子,勤俭节约受尊重”成了村民的新共识。

目前,曹集村红白事平均支出较往年大幅下降,彩礼回归理性区间,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现象基本杜绝,厚养薄葬、喜事新办成了新风尚。倪士华说:“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咱要让文明新风在村里扎下根,越长越旺。”(曾庆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