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云港近期举办的“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积极塑造发展新优势。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以港口为支点,连云港积极构建多式联运平台,打造长三角地区链接欧亚的重要转换节点。去年底,连云港港纳入以上海港洋山港区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试点港口。“这一突破将吸引外资班轮公司在连云港优化外贸集装箱航线布局,助推连云港提升国际枢纽海港能级。”连云港市港口集团总工程师胡永涛说。今年以来,连云港新开加密红海、东南亚、日本等5条集装箱航线,“连申快航”完成7.7万标箱、同比增长19.7%。
随着徐圩新区产业区铁路专用线、赣榆港区铁路专用线、徐圩港区疏港航道等项目加快推进,连云港集疏运综合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亚东说,“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初步构建了“大枢纽、大路网、大运输”的海陆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格局,下一步将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打造高效畅通的海陆空国际运输枢纽。
产业协作方面,围绕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目标,连云港形成从基础原料到高端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为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探索实施“研发在长三角、中试和生产在连云港”的“研发+基地”模式。连云港还加快建设同上海市联建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
当前,连云港正通过共建科创平台、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构建起“飞地孵化+本地转化”创新生态,已与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平台,与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成果转化协议;与无锡共建4家科创飞地;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5家;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落地。
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支点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已成为连接中亚与太平洋的重要物流枢纽。目前,基地稳定了中亚—连云港—日本、东南亚、韩国、欧美等国家地区的过境运输大循环运输格局,形成14种过境核心货种。“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项目的经营业务也由单一的集装箱换装扩充至集装箱、散杂货、商品车等货源换装,成为中欧班列跨境运输的重要换装基地。今年6月,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一期先导区建成投用;7月,无水港10条宽轨铁路线投入运营,“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提质扩容”迈出重要一步。
“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将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串联成线,构成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三节点枢纽一体化’的运作格局,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加速完善。”连云港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成章说。
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钢铁纽带,中欧班列是提升海陆联运枢纽能级的关键动脉。今年1—6月,连云港累计开行班列467列,过境业务量占全国40%,领先优势持续巩固。
自2015年启动建设以来,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专注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全链条仓储、物流服务。随着恒鑫通进口资源加工、乌兹别克斯坦通用汽车零配件分拨基地等项目落地,园区物流产业链正向“仓储—加工—分拨”一体化延伸。据连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连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晨介绍,园区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点城市布局海外仓,形成“东部沿海出口基地—中西部物流集结中心—中亚国家海外仓”的三级枢纽联动模式。
深化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一个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一个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连云港扎实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先后组建11批援疆工作组走进北疆大地,夯实边疆发展支撑。
一是高标准实施援建项目。聚焦当地急难愁盼问题,“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先后组织实施援疆项目76个,累计安排援疆资金37264万元。建成霍尔果斯市苏港高级中学、乡村振兴建设项目、都拉塔口岸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等重点工程。
二是更实举措深化产业合作。先后推动连云港、霍尔果斯、郑州、营口签署东中西部自贸试验片区四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连云港港口集团参与共建霍尔果斯智慧口岸,新亚欧陆海联运数据大通道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等。依托霍尔果斯无水港、国际班列等载体,连云港持续深化与霍尔果斯的对接合作,积极融入跨里海运输走廊建设。
三是更宽渠道强化智力支持。围绕霍尔果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连云港选派经济、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专业人才,深入开展“组团式”援疆,为霍尔果斯发展提供更强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四是更广领域促进人文交流。连霍两地持续深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交往互访,常态化推进镇村结对共建、学校结对帮扶。通过系列交流活动,持续巩固深厚友谊。(吴琼 余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