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合作助阿塞拜疆复兴桑蚕业一臂之力

©原创   2025-08-01 08:25   钟忠

新华社巴库分社记者 钟忠

阿塞拜疆地处东欧与西亚交界处,1500多年前便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曾是东方丝绸产业主要中心之一。上世纪90年代,其桑蚕业因苏联解体而遭到重创。多年来,阿塞拜疆因依赖石油天然气而面临经济结构单一问题,政府亟需推动产业多元化,复兴桑蚕业成为重要突破口。2016年中阿桑蚕业合作项目启动以来,双方在桑苗引进、蚕种培育、技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阿塞拜疆全国66个区中已有40个区和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农民积极参与到种桑养蚕工作中来,养蚕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桑蚕业的蓬勃发展。

优质品种助力阿塞拜疆桑蚕业扩产增收

中国在桑蚕养殖和繁育技术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经验。在中阿桑蚕业合作项目中,中国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优质品种引入阿塞拜疆,为其桑蚕业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记者调研了解到,项目中的中方合作主体为山东广通蚕业发展有限公司。据该公司营销部中亚市场负责人李其良介绍,2016年阿塞拜疆农业部与其接洽,当年春季为阿供应500公张蚕种,12月起供应桑苗。此后,双方开启更广泛合作。

在桑苗方面,中方团队向阿塞拜疆提供了优质的嫁接桑苗——冀桑三号。这种桑苗经过精心培育,具有叶质好、产量高、适应力强等显著优势,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同时抗病性也较强。2016年至2023年,阿塞拜疆累计从中国引进了450万株桑树苗,分种到全国各地。以加赫小城的蚕种站桑园为例,2019年在此种植的3万株中国桑苗如今已茁壮成长,高度快达到成年人的肩膀。

在蚕种方面,中方团队提供的是华康三号蚕种,具有“吃得少、吐丝多”的特点,一粒茧产丝长度可达1200米,比阿塞拜疆当地原有品种产丝长出三四百米。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使用中国蚕种的农户能够收获更多的蚕丝,从而提高了养蚕的经济效益。

修复蚕种站推动蚕种杂交研究

2018年,中阿桑蚕业合作项目迎来标志性节点。由中国提供技术支持的加赫蚕种站完成改造,这座 1973 年建成、1998 年因财政困境停运的蚕种站,在中方助力下焕发新生。改造后的加赫蚕种站总占地面积5公顷,包括行政大楼、实验室、孵化中心、杂交种子生产中心。

2019年,加赫蚕种站启动蚕种杂交繁育工作,这是阿桑蚕业史上首次进行蚕种杂交研究。中方依照中国技术标准对蚕种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的蚕种在抗病性和蚕茧产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蚕种站工作人员拉拉扎尔·盖达拉娃曾于2018年到中国进行过15天的技术培训和交流。“中国技术先进、现代化水平高,我们目前完全采用中国方法养蚕。”她说。

今年,阿塞拜疆农业部从中国引进 5000公张蚕种,加上本国培育的1000公张,共向全国 40 个区及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分发 6000 公张蚕种。随着桑园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蚕种培育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农户养殖经验的逐渐丰富,阿塞拜疆桑蚕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图为5月29日阿塞拜疆加赫蚕种站的工人正在采集从中国引进桑苗的桑叶。

产业复苏带动民生改善与经济多元发展

中阿桑蚕业合作项目不仅推动了阿塞拜疆桑蚕业的复兴,还在产业带动和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就业方面,桑蚕产业的发展为阿塞拜疆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桑园的种植、管理,到蚕种的孵化、养殖,再到蚕茧的收购、加工,整个产业链条涵盖了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目前,阿塞拜疆已有1万多个农村家庭通过参与种桑养蚕实现了增收。

以该国养蚕冠军萨希布为例,他所在的家庭祖辈就有养蚕经验。今年由于场地有限,他只领取了5公张蚕种,预计产量仍可达250公斤。按照每公斤11马纳特计算,预计可收入2750马纳特,这笔收入占其家庭年度开支的30%。

合作项目的实施还助力了阿塞拜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在这里,曾经濒临消亡的桑蚕业逐步复苏,不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随着桑蚕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阿塞拜疆有望重新跻身国际茧丝市场,进而增加外汇收入,提升国际经济地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