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萨格勒布分社记者 李学军
7月26日,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中国企业联合体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迎来通车三周年。作为中克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大桥不仅在过去三年间大大缩短了通往克罗地亚南部的旅行时间,推动当地旅游、交通、物流等行业发展,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好处,更因其采用欧盟资金建设而具有中国企业首次成功参与欧盟资助项目的特殊意义。
架通南北终结跨境繁琐
由于历史原因,克罗地亚最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内雷特瓦省被波黑小镇内乌姆分隔成两部分,克罗地亚的大陆领土因此被分隔开来,无法连接到一起。如果沿海岸南下克罗地亚著名旅游城市杜布罗夫尼克、科尔丘拉等地,必须经过长约20公里的“内乌姆走廊”,完成从克罗地亚出境、入境波黑,然后从波黑出境,再次入境克罗地亚的繁琐程序。
修建这座大桥一直是克罗地亚政府和人民的夙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建成通过的佩列沙茨大桥横跨克罗地亚南部亚得里亚海的斯通湾,连接克罗地亚大陆与佩列沙茨半岛。佩列沙茨大桥使得前往杜布罗夫尼克和科尔丘拉等地由原来的出境、入境等繁琐手续变成了高速公路直达,通行时间大大缩短,极为通畅、便利,原来需要2-3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2-3分钟。
克罗地亚近期做过一项调查:在该国建成的多个大型基建项目中,如没有哪些项目,如今的克罗地亚将难以想象?调查结果显示,佩列沙茨大桥项目名列榜首,同时被克罗地亚民众评选为近十年来该国最佳基建项目。
图为7月26日,车辆在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上行驶。
通车三载赋能经济助力民生发展
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三周年前夕,克罗地亚道路公司负责人戈兰·莱加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有超过700万辆汽车从大桥驶过,有力推动了克罗地亚南部的经济和民生发展。大桥所在地区三年来发生了数次地震,但大桥安然无恙,足以证明大桥质量良好。
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曾有当地员工250余名,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还为当地培养了许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有效带动当地企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期内,先后有欧盟的18家设计咨询公司、45家施工企业及112家来自克罗地亚、德国、波兰等国的全球设备、材料供应商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合作、互利、共赢。
如今,大桥已经成为了克罗地亚南部地区的一座新地标,直接带动在大桥周边地区公寓、旅馆、饭店、超市等经营红火,让当地人享受到了大桥带带的“红利”。当地居民斯蒂佩·卡波告诉记者,他在社交媒体上宣传他出租的公寓时都会特别注明“紧邻佩列沙茨大桥”,因为这会使他的公寓更具吸引力。当地一家酒店经营者安东尼奥·米库利奇表示,在大桥建成之前,冬天这里基本上空无一人,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关门。相比之下,现在这一地区的酒店和餐馆基本上都是全年营业。而且他的酒店大多数住客都是冲着佩列沙茨大桥来的。
中、克、欧协同树国际合作典范
佩列沙茨大桥契合欧盟提升成员国区域一体化与互联互通的核心目标,得到了欧盟的高度重视,85%的建造费用由欧盟承担。作为欧盟资助项目,大桥的设计、建设、环保、安全等方面全部遵循欧盟标准,并接受其监管。
佩列沙茨大桥是一座长2440米、宽22.5米的公路斜拉桥,桥体14个墩台有10个在水中,建设点杂、面广,纯水上作业、高空作业叠加,安全风险隐患多,施工组织难度和安全风险较大。此外,大桥位于自然保护区内,施工过程中对海水水质和海洋生物保护要求很高。面对这些难题,中克两国建设者齐心协力,运用智能化、数字化、装配化制造工艺保障施工精度和进度,特别是调用了中国打桩船“雄程一号”,不仅满足一次性吊打钢管桩的要求,还创造了当时吊打最长钢管桩的世界纪录。
大桥施工过程中,中国企业严格遵守欧盟和克罗地亚相关环保规定,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采取气泡幕降噪措施,降低打桩噪音对海洋生物和周围居民的影响;采用远运钻渣至20海里外排放点方式,减少对沿岸水质的污染;采用工厂化预制、船舶运输、现场拼装的方法,减少生产污染。
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表示,佩列沙茨大桥是首个在欧盟境内实施、由欧盟提供资金、采用欧盟标准、经全球招标后由中方中标的重大工程项目,也是中方在克罗地亚承建的最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项目严格遵守欧盟桥梁建设规范,所用钢结构全部达到欧洲最高标准。
这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体现了欧盟对中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认可,为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乃至更广泛范围内的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提供了一个样板。